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10/4

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第2页

揭示、说明未来几年不同地区收入模式 的演变趋势和目标,我们从反映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众多指标中,筛选出9项指标,利 用1999年的数据,对除西藏、重庆之外的29个省市区进行动态聚类。聚类分析方法告诉 我们,类内各省(市。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结构最为接近,而类与类之 间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借助于聚类结果对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及其收入模式性质作出 判断。
一类地区。该类地区农民收入基本上属于城市带动型增长模式。其农村经济和农民收 入的基本特征是,耕地资源少,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集约化程度高,城乡经济联系紧密, 市区反哺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能力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 和决定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发展。
农民收入来源广、水平高是该地区的突出特点。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巨大的城市市场,灵通的市场信息,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为 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身居大城市郊区,又为农民就近打工 挣钱和及时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方便。农业和城乡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给该地区农 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收入呈现出非农化多元化的格局,而且使农民收入的绝 对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1999年,一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17.55元,分别是 其他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9倍、2.35倍、3倍和2.6倍。该地农民纯收入主要来 自城乡非农产业,仅劳动报酬收入一项就达33%.2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 70. 05%。与 此相反,农业纯收入却很少,种养业纯收入合计才803.1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还不 足17%。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一模式地区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高,但由于农村人口 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大,1999年乡村人口只占0.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乡镇企 业总产值分别占1. 6%和2. 95%,因此对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是, 作为一种模式,该类地区木仅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典型代 表,而且也预示着未来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模式发展的方向。
二类地区。特征是绝大多数省市位于沿海地带,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又 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乡镇企业起步最早。受益最大的地区。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和率先发展 的农村非农产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强有力 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使其较早在农业和乡镇企业。乡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构建起 良性循环关系。该类地区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方面 作用突出,属非农产业主导型收入增长模式。
该类地区与一类地区明显不同。其一,农村面积大。乡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较 低。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以来20多年的发展,其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虽有很大 提高,广东。江浙等省市的局部区域甚至已出现城乡一体化景象。但城市化水平同一类地 区无法相比。1999年该类地区乡村人口平均为4181.13万人,是 一类地区的 11. 35倍。 广东是该类地区较为发达的省份,其城市化水平也只有31.09%,而北京、上海分别是59.69 %和72.61%;其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不是依靠城市的扶植和支持,而主要 是依靠农村自身,依靠乡镇企业的带动。该类地区是“苏南模式”的诞生地,也是最早; 最彻底的实践者。而这一模式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 发展。1999年该类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平均为7735.39亿元,是一类地区的4.83倍; 农民人均劳动报酬收入1122.12元,虽然不及i类地区,但比其他类型地区高出数倍。表 明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其三,农业生产和农业收人在农村经 济和农民收入格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该类地区平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乡镇企业 总产值之比为1:6,1类地区则高达1:8.2;种养业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该类地区为42.59 %,一类地区为16.48%。
二类地区省份数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乡村人口占全国的 40.81%,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占47.11%,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将近三分之二,在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格局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农业和非农产业都相对发达的地区,应当说,其经济增长和 农民收入增长的模式,不仅十分典型,而且对多数省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是今后一个 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的主流。而这类地区农民收入将逐步升级为城市带动型模式。
三类地区。这些省区除广西外都深居内陆,人多地少,传统农业发达,是我国粮食等 主要农产品的重要产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努力,一方面农业生 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尤其是小麦、玉米等粮 食生产优势得到了不断发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 外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非农产业逐步代替农业开始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经济和农 民收入多元化、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其基础相 对薄弱,改革开放和乡镇企业起步晚、起点低,速度也相对缓慢,因而非农产业和城市经 济仍不很发达,农业和粮食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属于农业主导型收入增长模 式。
农业与非农产业双轮驱动。结构均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地位居中,是 这类地区的显著特点。1999年农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之比,一类地区最高,为1:8.19, 四类地区最低,为1:2.30,三类地区则较为均衡,为1:3.07,同1:4.42的全国平 均构成接近。该类地区省区平均的农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为1130.64亿元、3466.57 亿元,总量及农民人均占有量均居于中游水平;从农民收入及其构成分析,该类地区农民 人均纯收入为2049.48元,既同跨越小康收入线的ij类地区有明显差距,同时又明显高 于四、五类地区,与2210.34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较接近。种养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的比重,一、二类地区分别是 16. 48%、 42. 59%, 四、五类地区依次为68.11%、 72.89%,而该类地区则为65.53%,正好处于前两类和后两类之间。 该类地区处于初始收入模式向较高级模式发展的中间阶段。因此,其工业化、城市化、 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不仅会给四、五类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和启示,而且必将使其农民收入升级为非农主导型的增长模式。
四类和五类地区。其共同特点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都较为落后; 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因此,属农业推动型模式。两类 地区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来源存在差异。四类地区种植业生产相对发达, 种植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推动型收入增长模式;五类地区畜牧养殖业 生产相对发达,养殖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高,是畜牧养殖业收入增长模式。
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是这两类地区的总特征。 首先,就四类地区来说,四类地区农民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除新疆外,都明显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1999年该类地区为1992.2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6.62元;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415.948亿元,其中农业和养殖业总产值分别占了69.19%和26.79%;8省区 乡镇企业总产值合计 7661.76亿元,仅占全国的7.07%,还不及沿海地区一个省的乡镇 企业总产值。农民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587. 16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40%。片面、 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必然使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水平低下。1999年该类地区农民人均 纯收入平均只有1597.44元,在各类地区中是最低的,相当于全国1995年的水平。种植 业净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全国为 43. 590,该类地区为 57%,比全国高13.41个百分点, 反映出农业推动型收入模式的特征。其次,五类地区除与四类地区共有的特征外,还有一 些特殊性质。一是与w类地区相比,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存在明显 差异,畜牧养殖业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1999年该类地区凭借天 然资源优势,以省(区)均734.87万人的乡村人口,创造了106.97亿元的养殖业总产 值,人均1455.64元,仅次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类地区,比四类地区的533.71元多1.73 倍。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6.86%,比四类地区高10个百分点。与农业结 构相联系,畜牧养殖业收入成为农民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养殖业净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达 24. 79%,是各类地区最高的;二是农民劳动报酬收入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能力差。报酬 收入增长是目前推动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报酬收入及其占农民纯收入比例,一 般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成正比。但五类地区则不是这样。1999年,五类地区农民人均劳动 报酬收入只有196.92元,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0. 63%,不仅远远低于收入水平明 显高于自己的瓜类地区(这是正常现象),而且与收入水平最低的四类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 差距,报酬收入比四类地区少 144元,报酬收入占纯收入比重比 四类地区低 11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产生这一异常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五类地区地理位置、人口和资源状况等比较 特殊。该类地区共包括内蒙古、青海和海南3个省区,内蒙古、青海是典型的牧区,海南 则四面环海,渔业发达。由于人口少、牧业和渔业资源丰富,加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外 出打工挣钱的农民相对较少,因此农民劳动报酬收入也就相应较少,报酬收入对农民纯收 入增长的贡献也相对较低,导致了报酬收入与农民收入水平的不对称。
农业推动型模式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落后、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 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等多种途径,推动和加快这些省区农村经济发展,是实施西 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农村经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收入模式升级的必然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