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10/4
农民收入增长模式问题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近年连续下滑虽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 从模式角度研究农民收入者却很少。本文是对农民收入模式理论及我国收入模式的性质和 趋势问题进行的初步分析和思考。
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演进与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划分
农村经济既是国民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既包含 农业。农村经济内部矛盾,也包含工农、城乡等农村经济与外部经济之间的矛盾,正是这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的运动,决定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推动 着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所谓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就是在系统分 析和比较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抽象方法,按 照特定准则,总结和概括出的有关农民增收活动及收入变化现象的特征集合。它包括收入 增长的动力和来源,收入的增量结构和构成,增收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收人变化的速率 和态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农民收入是农民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劳动及要素报酬形式。就本质和来源来说, 它是农民这一特定经济主体从事农业及其他经济活动创造的部分新价值的转化形式。作为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农民收入变化受再生产诸环节及经济、社会、自然多因素 的影响。但是,农民收入及其变动归根结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或农业生产、农村 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分别以农业增加值、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及国内生产总值为 自变量,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利用我国1993至1999年的数据作回归分析,计算 相关系数,可发现,农民收入与农业、乡镇企业及gdp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830、 0.9837和0.9942,说明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及国民经济与农民收入存在密切关系。纯收 入与非农产业及gdp的相关性甚至高于农业,说明在目前条件下农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农 业,而且决定于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历 史,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先是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然后在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进入农业为主体、非农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进一步发展, 进入农业和非农产业共同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阶段;最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 和非农产业及外部联系的日益紧密,城乡经济走向一体化。生产力不仅决定生产关系和分 配关系的性质和形式,而且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的量。这就使农民收入在生产力 发展或工业化、城市化和非农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因此,从这一 角度考察,前述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四个阶段,同时代表着农民收入增长的四种不同模 式或类型:(1)农业推动型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特点是农业在农户家庭经营处于绝对统治 地位,农业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惟一来源。这是农民收入的初始模式。(2)农业主 导型收入增长模式。这是非农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不发达,非农产业的收入贡献及其占 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粮食和农业的收入贡献份额持续、较快下降,但在农民收入中 仍然保持着主体或优势地位的收入模式。(3)非农业主导型收入增长模式。特点是不仅非 农产业收入增量占农民收入总增量比例较大,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动力,而且非 农产业收入接近以致超过农业收入所占比重。(4)城市带动型收入增长模式。特点是城市 化程度较高,城乡差别趋于缩小,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渐融为一体,来自非农产业和城市的 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
二、我国主体模式:从农业推动型到农业主导型的过渡与升级
主体模式是某个时期、某个国家占主要地位的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它反映一国农民收 入模式的总体性质和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农民收入主体模式已经由初始的农业 推动型模式,升级为农业主导型模式,并正向着非农主导型模式方向发展。我国农民收入 模式的演变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与农业收入徘徊于农业推动型增长模式的时期(1952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持续全面短缺,加之****方面的原因,逐 步形成并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多次出现“拔高”所有制形式的现象。 僵化的“超越”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实际的经济体制及“有计划的剥夺哨组织’的农民”的 政策,虽然为现代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片面。木稳定发展, 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强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后患,不仅使生产 力受到严重束缚,农民难以走向富裕,而且造成产品长期、全面短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 不了。低下的生产力,片面、畸形化的产业结构和固化的城乡经济结构,必然使农民收入 的结构单一和缓慢增长,长期滞留于农业推动型模式阶段。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 农村社会总产值为2037.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397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68.56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54年的64元增加到1978年的133.57元,年均增加额不足3元。 在1978年133.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生产性纯收入为122.86元,而仅农业生产收入 就达113.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 0%,占生产性纯收入的比重更高达92.36%。
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与农业推动型模式向农业主导型模式过渡时期(1979至1996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起点和基础,以市场化和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和目标,通过开放农贸市场另外农民购销队伍、废止“统购统销” 政策及发育、发展市场体系,为农民由单一的、被动的生产者,转变为自主、能动的市场 主体创造了必要条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完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而且迅速增加了农业之外的收入,优化了收入结构,推动了 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的演变、升级。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非农产业总产值首次 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1996年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3844.1亿元、65191.7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改革初期的70% 降为26.44%,为农民收入模式升级提供了前提。在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 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农民收入构成和增量结构也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产量成 倍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却趋于下降。农民人 均农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1984年为68%,1990年降为66%,1996年下降到 60%。 从贡献程度分析,据测算,扣除不可比因素,1986至199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了 55. 52%,其中有 26. 29个百分点是通过农业纯收入增长实现的,农业对农民纯收 入增长的贡献率平均是 47.34%。分阶段考察,1986至1990年农民收入增长 15. 73%。 其中,10.55个百分点是农业收入带来的,5.18个百分点是非农产业及其他收入带来的。 农业收入贡献率是 67.05%; 1991至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34.38%。其中,13.6 个百分点是通过农业收入增长实现的,21个百分点是由于非农产业及其他收入增长推动 的。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9.56%,比 1986至1990年下降27.49个百分点。 说明非农产业愈来愈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动力和源泉。
农业主导型新模式的形成与在农村经济新阶段的发展(1996年以后)。1996年前后我 国农村经济发生部分质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第一,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城市 和部分农村地区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原有目标和动力逐渐消失。经 济发展要求从实现温饱,转变为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巩固和全面实现“小康”,并向着更 高目标迈进。第二,供大于求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和生产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以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方式,实行集约经营,由依靠扩大规模、 增加产量或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转向依靠调优结构、提升质量和提高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成为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市场已在资源配 置方面起基础作用,但新体制的许多环节还不配套、木完善,仍需要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 和农民增收提供动力和保障。第四,分工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 一步加快,城乡及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科技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推动、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及模式升级。我国进入农 业主导型模式阶段,并正向着非农产业主导型模式的方向挺进的主要标志和表现是:第一, 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乡镇企业开始进行战略性调整,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 断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迅 速转移,社会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农产业就业人员逐步接近直至超过农业就业人员。 统计资料显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减少,当年占社会就业人员的 58. 5 %。之后,农业就业人员及其比重加速下降, 1996年已下降到了 50.5%。最近几年, 基本保持 50%以下。第三,农业推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减弱,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 长的贡献愈来愈大。1997年我国农业纯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2. 33%,比 1990至1996年平均水平低7.23个百分点。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从农 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不升反降,农业纯收入贡献率连续出现负值, 1998年为-19.71%, 1999年下降到-43. 96%。说明农民收入增长态势完全是依靠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实现的。 第四,在收入额不断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进入非农和城市收入与农 业纯收入抗衡或相持的区间。1997年非农收人所占比例突破40%。1998年、1999年分别 升至45%和48%。目前在50%左右。
三、现阶段各地农民收入模式的性质与升级趋势
各地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的性质及其演变趋势和目标也不同。 为分析目前条件下各地农民收入模式的性质,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