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8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反映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于五月份对全区“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快提升。11个镇街实现gdp47.11亿元,同比增长21.53%,占全区gdp的71.9%;实现财政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46.55%,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3亿元,同比增长99.6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5.1%。
(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已形成了14万亩以上苗木产业带、万亩蔬菜种植区、万亩以上无公害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200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千亩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区、千头奶牛养殖区、十里农庄经济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催生了1054个苗木种植业主(面积30亩以上为标准)和各类种植、养殖的农村庄园经济582个。“绿色浦口”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产品质量建设强力推进,截止去年底,我区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1个、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去年已有11家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31.95%,其中有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2亿元以上。培育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及专业协会7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758个,实现年营销额2.23亿元。,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6.45%;农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6.02%;粮经作物比为24:76。
(三)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完成农村非农业总产值123.92亿元,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91.64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40%,同比增长17.80%;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值为18.9亿元,同比增长12.51%。镇街工业持续走高,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有力的促进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民承担的两工和以资代劳,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劳办法,严禁各种乱收费。从今年起实行农民依法纳税,政府全额补贴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实际上免征了农民缴纳的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增收达72元,亩均减负54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区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40580亩,有32800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同比增长7.1%。农民收入来源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为40.8:48.18:11.02。
(六)三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据初步统计,到10月止,全区共引进三资投资3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5.58亿元,其中投资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三资进入农业,加快了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一批市场主体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七)科教兴农业取得新成果。先后引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180多个,推广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新技术项目44项,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特种水产养殖达68.6%。有8600多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培训,2万多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及防治取得成效。建立区镇两级农业信息网络,成立了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10个、农业信息员42名,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已超200家。先后创建了大吉苗木、千禧森林、帅旗农庄水生花卉苑等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广大农民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全区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已达60%以上。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已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江堤达标、城南河综合整治、朱家山河节制闸、引驷干渠引水河硬质化改造、小柳泵站以及西河、北河整治护砌、滁河部分堤防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从97年至今已投入5807万元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实施综合治理的土地面积(立项)13.58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小城镇建设、有线电视、改水、危桥改造、农村合作医疗等重点工程项目整体推进。修建镇村灰色化道路累计达到550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消灭自来水空白村,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汤泉、星甸镇分别初验达到省、市级环境优美镇标准,全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0%。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主要表现在: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就业渠道不多,自主创业能力较弱;3、在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功能调整才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标准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农民的带动和辐射力不强;5、在土地流转中有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存在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还不完善;6、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中心村的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较薄弱,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生活质量较低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中央、省、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区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后续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农民增收有了更大空间。可以说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的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增效、农村改革、农村就业、农民创业、向三农倾斜、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七项工程,确保实现农民增收9%以上,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增效工程。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因地制宜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稳定水稻生产面积10万亩的同时,重点做大做强全区的苗木花卉、畜牧、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走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道路,提高我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基础作用。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巩固扶持全区13个龙头企业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打响品牌、形成特色、带动农户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实现年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加快汤泉、桥林的苗木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营销等服务;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各5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1-2个。三是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四大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大力发展三资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实现合同外资500万美元,民间资本、工商资本1.5亿元以上。
(二)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实施农村改革工程。针对当前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和深层次问题,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政策。一是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依法纳税,政府全额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土地承包法》,继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和执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指导价,激活土地资本功能,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长久得益;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改革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试行以土地换社保、换医保。三是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资金托管。四是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要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前推进。
(三)加强服务引导,实施农村就业工程。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全年确保新增0.8万人,力争1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完善就业组织。进一步完善区、镇街劳动力转移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城乡劳务市场对接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二是提高就业技能。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对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失地农民进行两次免费培训和两次推荐就业。三是扩大就业空间。加快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渠道。四是加强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情况动态资源信息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
(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学习浙江人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常人看不起眼的钱,鼓励家家创业、户户打工、人人动手、个个赚钱,把农户变工人、把工人变商人。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