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材处理新概念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1/1/4

体育教材处理新概念

体育教材处理新概念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乃经典语言,说明了体育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凡体育课堂教学、备课、评课都有一个“教材处理”的老话题,而今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观”和“教材处理”作一些新的思考和分析。
一、体育教材观的新突破

教学没有“教材”的介入是不可思议的,新课程给出了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定义:“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毫无疑问,教学首先有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凭心而论,在当前体育教育一线,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并不多见。很多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前仔细“备教材”“备学生”,不仅写出教案,甚至写出学案,对所要教的内容进行“重新编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突出重点,以期被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与过去统编体育教材相适应,广大体育教师养成了“教教材”的思维和行为惯性,惟教材内容是用,惟教材观点是用,结果一旦离开教材就不会教了。把教材当作体育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理会教材的本质,没有理清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从而混淆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各自的功能。事实上,课程标准才是体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测试的依据,是体育教师行动惟一的指南,而教材只是体育专家、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但不是惟一的体育课程资源。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结”势必导致教师和学生以本为本,强塞硬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便无从谈起。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应该明确:教材,教与学的材料而已,而教科书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师生双方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体育教材处理的新概念

应该说,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广大体育教师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体育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即教师能否根据体育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能否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策略水平,不仅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体育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当然反映。从“材料”到“成品”,创生教学文本,必须有一个“选材”、“加工”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材处理”,即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材的生活化处理


体育新课标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选择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即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将教材内容引导到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和世界的桥梁。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无穷无尽的体育教育资源,一旦将生活中的体育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转换一个角度,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这些教材的健身、健心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如对游泳的教学,可以侧重于学生的水上漂浮能力、水中救生和求生的本领,减少对游泳的姿势和速度要求等等。


让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对体育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就要求教师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解同化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体育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考虑以下三点:①学生在学习有关本节课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方面已经积累了那些生活经验?②现实生活中那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体育课的铺垫?③让学生从事哪些体育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2.教材的问题化处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作前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就无从谈起了。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体育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体育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形式,变被动的按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和探索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应当指出的是,体育教材问题化处理不能简单地把教材的表层内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几部分。教师不能为“问”而“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助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对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为了纠正部分学生向后“扒”的错误推手动作,教师提出“山羊推手应该向哪一方向用力推?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并亲自体验比较后,就会掌握跳越时,一定要“向前下方用力顶肩推手”的方法。教师有目的地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比起只单调地对学生强调“向前下方用力顶肩推手”效果要好。

对教材问题化处理与转化,实际上揭示了新课程中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像以往那样,照本宣科,还是既驾驭教材又把握学生,在教材与学生中间铺设以问题为基本形式的桥梁。在新课程的场景中,体育教师要担负起课程开发的职责,即对现有的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教学内容加以转化、加工,使其成为师生有效积极互动的载体。因此,对体育教材的问题化处理应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①将体育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课时、进度、单元、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②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进行问题求解;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3.教材的结构化处理

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体育新教材每项都有它自身的系统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体育教师必了解这项教材的始末,学时多少,上几次课,以及使用场地器材的情况。对每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分主次,突出重点;教材分量、练习时间、重复次数要与上课时间相符合;教材的深度、广度、采用的教学手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季节变化和场地器材等情况;各项教材都要任务明确,安排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把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学知识,记忆具体细节;有助于将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有助于学习更高一级的知识。


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依赖体育教师对教材编写体系的熟稔把握,依赖教师驾御体育教材的高超技巧,这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教师只少可以做到:①帮助学生提炼出体育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②利用“先行组织者”,加强体育教材的纵横联系;③指导学生自己去构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框架。
4.教材的操作化处理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与预测等一系列活动,都是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它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从“新”字着眼,变换视角教学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从另种新角度来阐述教材,是启发思维、开发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材在相对的空间内往往只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说明问题的做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变换角度重新认识,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和创造。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中所述的动作技术概念不清时,教师应用形象的语言提示,启发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相邻的概念或日常动作概念)去理解和掌握动作。如在进行双杠支撑摆动教学时,提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