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创业之乡典型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3/4/19
镇创业之乡典型事迹材料
镇属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的中心。现有农业村17个,城市社区13个,总人口23.5万,其中农业人口33828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907元,连续三年增长都在300元以上。全镇现有个体工商户18214户,民营企业309家,种养大户1650户,3.5万人,实现产值16.10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税收5200万元。另有县属大中型企业银华纺织、美丰化工、明珠电力等企业20余家,就业人员2.5万人。2月,被建设部、民政部等国家六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重点镇”;6月,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乡镇委员会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镇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获得这些荣誉,是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主体,激活创业热情,努力建设活力太和、实力太和、和谐太和的结果。
树立发展理念激发创业热情
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劳务开发作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作为加快当地发展的第一大活力。牢固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观念,始终把劳务开发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要务来抓。狠抓思想引导,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板报、标语和各种会议,旗帜鲜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紧紧围绕“让农民不当农民”、“变居民为就业能人”,动员大家广泛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活动,努力营造劳务开发氛围。
为更好地激励全镇有劳动能力的人士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勤奋创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文明和谐现代城市社区,自以来,每年都坚持表彰了一大批奋发有为的“创业优秀人才”、“十杰创业之星”和在服务创业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单位,这一创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激发全镇人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全镇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城市无业人员不断减少,城乡居民的就业率逐年提高5%以上。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创业优秀人才”的下岗工人陈杰,在我镇王爷庙村承包耕地70亩,搞无公害蔬菜生产,现在又投资30万元搞起了食用菌生产,雇佣农民工由过去的10余人,达到现在的30多人,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了自主创业。
强化职业培训改进就业服务
围绕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就业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劳务收入水平,近年来我镇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买单培训,企业订单培训,市场引导培训,就业促进培训”的劳务开发机制。坚持用产业化思路推进城乡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努力实现劳务产业“三个转变”,即由单纯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外出务工向回乡创业转变,由单向输出向吸收外来务工转变。
强化以劳动技能为主的“转业”培训。以来,坚持政府出资支持学杂费,利用“农民技能学校”、“市民培训学校”举办电工、缝纫工等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2278人次。与县职中、县就业局、县驾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焊接、驾驶、车工、保姆、电脑等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适用技术培训,共计培训10680余人次,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
村和社区为单位,每年坚持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充分利用镇、处、社区互联网这一现代传媒手段,定期搜集和发布劳务信息。在新疆、广州、深圳等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6个,不仅扩大了劳务输出市场,而且为26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维权行动,帮助收回工资等16万元。同时,利用外出成功人士组织外出务工,形成了有组织的建制性输出。如磨嘴村3社唐化勇在新疆从事建筑业,每年春节就在我镇一次性组织400余人前往务工。
创新思路抓服务。镇党委、政府还在镇劳动保障所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电子档案和远程见工系统,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务信息。每年坚持组织干部群众以及志愿服务者,为外出务工家庭开展好以帮户助耕、民工救助、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作,较好地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鼓励回乡创业带动全民创业
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带,境内有四川美丰、华纺银华两大上市企业集团,在推进美丰、银华两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响亮而明晰地提出: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抓素质提高,推动民营,这“七抓”使全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外出打工者是镇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挣回了充裕的民间资金。如何使打工者回乡创业激情涌动、迸发,使太和人更好地“走出去”,更多地“引进来”投资创业,让打(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工者的资本运作更加活起来,让打工者的创造力更加活起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高度重视,动员和帮助外出务工的有志之士回家乡创办经济实体。鼓励他们将在先进地区打工学得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挣得的雄厚资金一起带回家乡,激活家乡,发展家乡,致富家乡。镇党委、镇政府除每年坚持向每位外出务工人员寄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外,还紧紧抓住春节打工者回家探亲的时机,每年都坚持召集他们召开茶话座谈会,进行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在外务工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通讯联系渠道,动员他们尽量多带些农民出去务工。尤其注重向他们认真细致宣传我镇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或者动员外地客商来投资,鼓励他们参与我镇集体企业改制,鼓励他们发展规模种养业,鼓励他们参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坚持振兴镇域经济“源泉在民办、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间”的观念,坚持做到在舆论上支持、政治上关心,政策上引导,机制上保证,真正成为打工者回乡创业者的热土、经商的福地、企业的乐园。最大限度地激发打工者的创业欲望,激发他们创业干事的激情,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保河村杨志95年在西藏打工,96年回家后购买了破产企业县装璜印刷厂,现搬到美丰工业城标准厂房内从事专业印刷,解决就业100多人,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创税利30余万元。现洪达家鑫董事长汪中帅,原在外务工多年,回乡后购买了原县破产企业天然气化工厂,解决当地劳动力200多人,现年产值达8000万余元,创税利200余万元。近年来,全镇先后已有37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入资金1.5亿元,发展民营企业43家,吸收富余劳动力就业5600人。
与此同时,广泛动员镇内群众,开展离土不离乡的创业活动,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用好自己的资本,善用别人的资本,用活今天的资本
巧用明天的资本”,使镇成为资本运作最具活力的地方,镇群众特别能创业,充满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崇尚成功。现在,“百姓创家园,能人办企业”蔚然成风。采取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隆鑫公司董事长税刚,从事包装、印刷和机电产品生产,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现产值达1.1亿元,税利达500万元以上;大堰村田明隆自筹资金兴办的新龙橡胶厂,生产再生橡胶,年产值超1000万元,解决当地农民200多人就业。磨嘴村田永山在本村兴办的龙泉塑料制品厂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现有工人60余人,年产值500多万元,年利润50多万元;郑大兴创办的郑葛生态养殖公司,拥有养殖车间6000多平方米,年出栏优质肉猪4000多头,仔猪1万头,年纯收入8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50多人。60多户郊区农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植果树,美化、亮化、净化周边环境,办起了“星级农家乐”,从业人员达200多人,年创产值在500万元以上。
优化环境招商扩大就业空间
重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树立全民招商意识。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制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搞好岗位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对外宣传,树立镇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把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镇、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紧紧围绕“我开放,你开发;你投入,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引资工作思路,鼓励镇内外人员投资兴企,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同时,实行镇党委成员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帮助他们解决投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国民待遇,并按照“招商引资”兑现征用(入股)土地、用电、用水、交通、办证、税收等有关的优惠政策。
创新思路抓招商。以资引资,让镇内闲置资产与镇外技术资金形成对接,办企业、建超市、搞娱乐等;以商招商,利用企业家、客商走南闯北,阅历丰富,广交朋友,广聚贤才,让更多的朋友来镇做客,在镇投资,共谋发展。真正做到“无事不招商,无处不招商,无时不招商,无人不招商”。仅,我镇新引进银丰、恒业等外地规模企业入户13家,引进资金18000万元,帮助解决当地富裕人员就业1000人以上。
据统计,截至底,镇实现向外输出劳动力10300余人,已有1369位回乡创业者在县城购买了住宿房,变成了城市市民,共有2798位离土不离乡的能人创办机械制造加工、化工、印刷、食品加工和种养企业或者从事个体工商业,激活民间资金2.7亿元,吸收本地从业人员16000多人,吸收外地人员就业3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