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作文8600字: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

高中作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8/2/8

高中三年级作文8600字: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


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代青少年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就是“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他们天生具有历史记忆的缺失,而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传统权威,对历史上的政治****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

(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整理)


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正由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乐观的生活观,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多样的生活色彩
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据笔者调查,听音乐磁带,参加其他活动(如跑步、玩其他球类、游戏等)、听cd、看电影、在家看vcd、使用电脑(但不玩游戏)、在家看录像带、踢足球等都属于高参与度的活动,大众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2.大众文化的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青少年的消费主义观念
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文化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炒作”实质上是当代大众文化对宣传的重新界定,并由此将宣传的中性意味消解掉了,保留了宣传中的广而告之的功能之时把夸大、虚假注入其中,它所依靠的手段仅仅是喧闹的媒体渲染。《泰坦尼克号》以文化帝国的一个极端例证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炒作现象,《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上映引起无数青少年的狂热,他们为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付出了一张张门票,这部被称为“雕刻精美的萝卜花”的好莱坞大片并无多少思想内涵,但依靠其浮夸的外壳、巨额投资以及别具匠心的炒作注定了大片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所有副产品从文化衫到时装表,从印花信纸到铅笔橡皮,从儿童拼图玩具到少儿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号”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为消费时尚,让这部雄壮的泰坦尼克号捞足了钱。由此可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广告对青少年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使得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并且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个牢固的无以替代的位置,不停的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青少年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为广告定位的切入口,使现代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名牌可谓是最大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当代青少年“酷”的时尚
据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1997年以来在京、沪两地进行的一次探索性调查表明,510名受访的青少年中,5%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字眼,19%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词,41%的调查对象偶尔用这个词;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酷”的东西。这项调查表明,“酷”已成为时下青少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青少年一代成为“酷”的一代。在笔者调查的数百名青少年中,男女中学生对“酷”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女生更乐于认为“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为“酷”(34.3%对男生的16.9%),而男生则将充当电脑黑客当作一件更“酷”的事情(19.6%对女生的8.5%)。
青少年更多的将“酷”表现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现象,一种欣赏的对象,他们或认为“酷”代表一种个性,“酷”是有自己的个性、见解,举止风度带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气质,接近于帅,或认为“酷”代表一种前卫的风格。在受访的青少年中,大多将“酷”理解为冷,或为高仓健式的孤傲,或为王杰般的忧郁,还可以理解为高消费,模仿明星的动作。“酷”的形象代言人是大众文化明星,香港的男明星几乎一统天下,刘德华以14%的比例独占鳌头,成龙以5%居第二,以下依次为周润发、郑伊健、林志颖、郭富城、张信哲、周华健,前八位几乎全是以青春偶像定位的男明星。由此可见,“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源于大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歌星影后的英俊、潇洒、冷面、反叛,是它最好的注解。
“酷”之所以会走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在青少年看来,“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酷”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它比较需要投入心理成本及独特的个人目标。从对“酷”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出,“酷”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以彰显个性为特征的文化成为泯灭自我的刽子手,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无法代表人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中,人们一步步迷失“自我”,“从众”心理成为工业社会最明显的心理状态,人们害怕茫茫人海的孤独,但更渴望异质化的表现。青少年作为工业社会的大众,为得到被众人发现的满足,也必然选择“酷”这一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
形象消费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形象化文化的浸透,形象由一种代表文本的直观性解释异化为文本自身,异化为本体的形象必然要有一个被展示的载体以成就一种文化的潮流,明星作为文化潮流的外化形态必然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制作人已普遍接受了包装意识,目前“酷”相已成为文化市场上走俏的包装形式,从影坛到歌坛,不少人争相扮酷,许多人陷入了“流行歌坛流行酷”的巨大误区,以为冷艳就是艺术的成功,面无表情就是艺术。作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大众文化明星就这样成就了一种“酷”式文化潮流,青少年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领导群体,也必然是这一文化潮流的最早接受者。
“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酷”的本质内涵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一代不应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病态的“酷”作为一种前卫的风格。青少年应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与风采,而不应将“酷”作为个性的彰显,应做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应视酷为艺术,以酷自我定位作青春偶像,应发展多元化的文艺风格来领导时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及时纠正这一不良倾向。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青少年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冲击,经调查发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大众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同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念,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可见理性精神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体现是,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使青少年文化正在经历世俗化的洗礼,世俗性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精神特质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一种消费主义的****,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调查显示,虽然多数中学生将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在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调查中,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将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首要因素;四成的人主张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下实现人生理想。如果说中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偏移只是初见端倪,而大学生价值观则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
(2)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诸如实业家比尔·盖茨,歌星任贤齐、童安格。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文化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从自我塑造方面来看,对当代青少年最具稳定动员力的是那些有一定成就又具个人魅力的人士。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最近成千上万的青春少女对张艺谋选秀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可见一斑,这反映了他们“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误区,这实际上是媒体误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媒体给大众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使千千万万青少年对明星梦趋之若鹜,很多青少年由于仅仅看到赵薇式的成功,就以为当明星完全归属于命运的机遇,这使他们只看到明星的成功,而未看到明星成功的艰辛。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不仅仅是对明星之路的艳羡,明星崇拜的同时也是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更加崇尚自由与个性,领袖不再是人们敬奉的神明,中国本身有缺乏**信仰的根基,当代中国缺乏神祗,更缺乏英雄。在英雄与上帝退场之后,明星自然被推上宝座,青少年对明星之路的追求和对明星的崇拜说明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世俗性。
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功利性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所呈现出的商业化趋向上,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尤为突出,这使大学文化越来越受到来自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大众文化已逐步扩展到高等学府这块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的领地,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青年一代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当代青少年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他们相信权力尤其相信金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认为金钱、权力和声望是当代成功人士所追求的目标。当代青少年的功利性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
(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高度****化的口号仍然萦绕在他们的耳际,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通过分析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娱乐性的节目类型,而对于政治型的节目却缺乏热情。青少年对专业板块性质的电视节目、开放性的注重受众参与的综艺类节目尤其喜欢,经常观看综艺类节目的人最多,其下依次为影视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教育类、新闻类。即使从大学生对看电视的诉求来看,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体育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其下依次为影视剧、新闻类、综艺类、社会类。从媒体接受的诉求来看,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
生活于大众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一代,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不再是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可避免的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青少年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行为和成功观念的利益驱动性及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上。青少年颓废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则表现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特有的反叛性的消解,当今的青少年对现实的适应性大于批判性,对于现实生活采取极为冷漠的态度。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着“一无”、“二没”、“三拉倒”的口头禅。“一无”就是无所谓,“二没”就是干活没劲、玩也没劲,“三拉倒”就是“一切都拉倒吧”。这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倾向。这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倾向已逐渐渗透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中。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另类活动的追求已成为一种追随潮流性质的行为:上网与染发在中学生流行程度较高,在校谈恋爱、逛酒吧成为有一定好奇心驱使但可能谨慎尝试的行为。在极谨慎的条件下在校中学生会尝试的行为有:性行为、做朋克头、抽烟。全国11所高校1000名研究生婚恋和性价值取向调查表明:80%以上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的宽容,对婚外性行为或第三者插足有66.3%持“理解”、“说不清”,有43.8%的人把“托付终身”放在第一位,34.2%的选择“感情深厚,不一定白头偕老”,这体现了文化进程中扬弃和背叛的关系,也反映出研究生性价值取向的迷失。
(三)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以更为明显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姿态登上中国文化的舞台,伴随着大众文化繁荣的现代步伐,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感性化与低俗化的趋向。
1.当代青少年审美追求的个性化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青少年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这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追新求异,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从自己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自由意志,表明新时期青少年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审美自身的追求。
2.当代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
大众文化的类像化特征一方面利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也造就大众审美趣味的感性化。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表现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像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体内容,从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电影与电视成为当代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同时,大众文化正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这种媒介,图片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古典艺术、精英文化也正不断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青少年,如《红楼梦》等名著被影视化、光盘化,《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把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予以图解。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使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对视觉的冲击,调查表明视觉效果突出、制作精良的美国大片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美国片占据了最受大学欢迎的影片的前六席,他们分别是《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魂断蓝桥》、《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
青少年审美情趣的感性化还表现为包装、表演与虚幻,大众文化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大众提供一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大众文化的虚幻往往遮蔽青少年对现实的视线,如娱乐剧《还珠格格》及其续集,不过是一个毫无思想内涵的“故事大王系列”,却俘虏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小燕子赵薇成了他们追逐的偶像。

(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整理)

3.青少年审美情趣的低俗化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但高雅艺术的审美对青少年具有永久的魅力,青少年仍然在从古典艺术的神圣与抒情,长篇名著的理智与深邃,革命文艺的激情与斗志中吮吸甘露,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寻求生命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大众文化的流行必须借助于高雅文化的扶持,它本身具有高雅文化的痕迹,当代青少年内心仍然存在着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罗马假日》等古典西方影片历久弥新,仍归属于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