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
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
5月10日至20日,我市第二批党政干部学习考察团赴温州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对“温州模式”不仅从理论上加深了认识,而且从实例上进行了体验,对恩施市今后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触动很大,感受很深。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坚持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市场经济,其关键和核心是经济民营化和工业化。
正是由于经济的充分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经济的充分集聚,使温州经济和社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块状经济典型。
温州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目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区域经济已发展到100多个,有22个国务院命名的基地。温州这种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性块状经济群落,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产品质优价廉、款式新颖的巨大竞争优势,形成了温州企业的整体规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使温州不少工业产品占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
二、市场体系发育完善。
改革开放初,出现了十大专业市场,到目前有545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510亿元。温州市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以民办为主;二是市场建设资金以民间资本为主;三是市场背后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支撑。同时,温州市场已走出温州,在全国有180个市场;在国外11个国家办了中国市场,年成交额达9000多万美元。
三、劳动力大幅转移。
目前,温州全市有百万余农民转移进入城镇,百万余温州人走出温州经商办企业,百万余外地人到温州务工求职。劳动力的大幅度流动转移,进一步加速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四、城镇化速度迅猛。
目前,温州人口750余万人,已有60%的人口居住在建制镇,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温州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和温州比较,我市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虽然已占主体地位,但民营企业规模小、知名民营企业家不多;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经济比重虽然目前越过了30%,但主导地位尚不明显,产品不多,名牌尚无,竞争力弱,市场份额小,工业经济对一产业的拉动力和对三产业的支撑力还很弱;干部、群众、企业主的思想虽较以往有大的解放,但敢闯敢冒的精神有待强化,尤其是干部虽然都认识到了民营化、工业化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在工作中落实支持民营化、工业化发展对策上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温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对全市发展提出如下启示和建议:
一、准确定位发展阶段,以民营经济和优势资源及传统产业为依托,优先发展工业。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二产业比重超过了30%。但是,我市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市,工业尚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全市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破题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工业,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温州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起步于家庭工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很快地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加快了以农村工业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进而必然地因经济聚集而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从我市实际来看,我市不可能象温州一样去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但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空间大、优势资源较多、矿产资源较多、传统工业较多的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加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产业化、城镇化进程。
因此,我市“一主三化”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必须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产业政策及有关配套政策都要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制定,要紧紧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主攻方向。
尤其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来办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加强一、二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抓好市域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植一批有潜力的骨干企业,增强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
二、实行精品名牌战略,增强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近年来,我市华龙、九洲、宏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名牌创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差距还很大。因此,要围绕我市“富硒、绿色”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品名牌战略规划,分阶段努力,集中抓好一批强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我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我市主要产品达到省内、国内、国际水平。同时,要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打造品牌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不断进行塑造。当前要着重帮助和引导企业取得“质量体系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这两个基本条件,做好精品名牌战略的基础工作。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围绕我市民营化和工业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就必须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只有把政策放宽,把环境建好,让老百姓和投资者尝到甜头,才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潜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方面,我市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一要充分发挥首府城市功能和中心地位作用,实现经济聚集。二要处理好严格依法办事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系,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必须先用“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标准去衡量,重结果、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死抠条条框框。三是处理好先发展后规范、先予后取等先与后的关系。结合我市的实际,在发展中要做到规范有序、取之有道、管理有度。比如温州“先发展后管理”的思路,工商部门只管住“红”中央文件严厉禁止的、“白”毒品等、“黑”枪支弹药等,也是体现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的思路。四是处理好当前利益与积攒后劲的关系。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立足于放水养鱼,重视培植财源,积攒后劲。比如温州对个体经营户和小型民营企业,实行了三年内有关职能部门基本上不登门收费的措施。五是做好优化环境的落实工作。市委、市政府应适时组织专班深入基层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对重点企业的具体问题采取一事一议制度,大力抓好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尤其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反面典型要敢于处理曝光,推动良好环境的创建。六是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在优化环境方面的重大作用。我市蔬菜、魔芋、服装、运输、茶叶等行业已有较好基础,政府要加强引导,使之逐步规范、提升,形成政府、企业、商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四、提升打工经济,培育民营企业家。
我市现有不少私营业主就是从打工仔转变为老板的。因此,政府在引导提升打工经济上,一方面要转变过去“打工经济”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的传统观念,把“打工经济”转变到培养锻炼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累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上来,提升“打工经济”的质量和长期效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加强对打工人员的培训、引导、提高素质及其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倡导打工人员回乡创办民营企业。
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联系。
一是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向科技要效益。引导农民增强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搞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三是创办农民基地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促使优势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五是打破农业经营机制和投入渠道的单一机制,引入股份制、民营资本到农村搞开发。六是打破传统、单一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农产品流通网络,建立好农产品服务信息网络。
六、合理经营城市,进一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取向。
我市合理经营城市工作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重点是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把市场机制充分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投入机制,明确政府财政投资职能,对重大投资项目,市政府作为资金筹集的主体,采取多种方式融资。推行投资业主化管理,重点搞好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盈利项目推向社会,开放政府资源,只要能够推向社会的就要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转变为经营开发型,作为商品推向市场。比如温州的“座位提前卖”、“花钱买剪彩”等都是经营城市的生动实践,关键是看如何操作,如何想办法。
七、解放思想必须进一步落到实处。
过去我市关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提得多,但落实得不好。今后主要应在三个层次上做好工作:一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创新的思路和措施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要努力去实践,敢于承担风险。比如今年我市实施的“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或民营企业培养锻炼”的人才工程,能够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一个很好例证。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自身的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政府主要是抓好三件事:制定本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服务。
二是中层干部要树立发展人人有责的思想,树立小局利益服从大局利益的思想,树立全局意识、树立企业为本的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思想、树立敢闯敢冒、求实创新的思想等。
三是企业和群众,要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小农意识,树立善于大发展、勇当大老板的思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