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在全镇抗旱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工作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11/1/8

镇长在全镇抗旱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镇长在全镇抗旱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年入夏以来,我镇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镇党委、镇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沉着应对,团结和依靠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打响了一场抗旱救灾的艰苦战役,谱写了一曲同甘共苦、扶危济困的时代壮歌,最终取得了抗旱救灾工作的决定性胜利!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弘扬精神,鼓励全镇干部群众以更大的决心和斗志,加快推进永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后面安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抗旱经验,坚定发展信心

这次特大旱灾,自今年7月8日开始,干旱时间长达85天,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旱灾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全镇降雨量、江河水位、水利工程蓄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低。至10月国庆长假,我镇的旱情才得以全面缓解。旱灾造成塘、库干涸、江河断流、土地龟裂,给我镇半高山以上地区的玉米、水稻及全镇范围内的红苕、蔬菜、多经作物造成严重损失;给全镇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困难。灾害涉及全镇32个村,230个社,63699人,据统计:全镇粮食作物受灾面积68690亩,绝收面积38950亩左右;经济作物受灾面积34410亩,绝收面积15880亩,全镇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760万元。50717人饮水困难,9座水库干枯,紫荆、新建、三会和永新场镇饮水困难。全镇因野外用火不慎而发生火情30余起,过火面积达20亩。

在与旱魔、火魔的抗争中,全镇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尽最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顺利推进,确保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借此机会,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为抗旱救灾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对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和无私援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抗旱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并通过你们向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全镇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回顾抗旱期间的工作,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成绩值得肯定,有不少经验值得推广。

(一)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坚强依靠

在抗旱救灾攻坚克难之际,县委李启松书记亲临永新察看灾情,部署工作,解决困难;县委副书记张华基、易良武、陈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熊德华、县委常委张健、县人大副主任王华元等县领导也多次深入村社具体指导和帮助抗旱救灾工作。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全镇人民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我镇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党委政府周密部署、靠前指挥,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有力保证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保人畜饮水为核心,以森林防火为关键,以生产自救为重点,全力以赴抗灾减灾”的抗旱救灾工作思路,明确广大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病能及时治疗的“四有”工作目标。抗旱期间,全镇共组织车辆送水2500多吨,组织打井、挖井112口,及时解决了24000多人、2300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镇为了预防森林火灾,共出动宣传车1200台次,印发宣传单2万余份;为了扑救森林火灾,共出动车辆310台次,组织镇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医院医生和社区人员3518人次,组织群众5815人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带头到旱情最严重的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党委书记安林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视察旱情,指挥扑火;副镇长陈永平、武装部长代明云,在旱情最严重的期间,天天抗旱,夜夜灭火,基本上没有休息。村支两委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体现出较强的应急应变能力和持续战斗能力。

(三)各级各单位整合力量、协同作战,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是健全机制,整合力量。调整充实抗旱减灾指挥机构,加强领导力量,成立抗旱救灾办公室,同时组建了由驻村干部为组长的33个防汛抗旱工作小组,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班子,镇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把抗旱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建立健全镇级领导包片联系、部门联合对口支援、实行镇领导包片、镇属办公室包村、镇村干部包社入户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督办,确保措施到位,人员到岗,责任到人。

二是各司其职,协同作战。镇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协调配合,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扎实推进抗旱救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镇级各部门、各村认真落实对口联系责任,组建多支抗旱灭火小分队,穿行在田间地头,服务于广大农村,帮助基层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抗旱期间,各单位各部门对口资助抗旱资金近10万元,实物捐赠值款15余万元。各村居不等不靠,认真落实抗旱救灾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组织辖区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切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减轻和弥补灾害损失,确保了全镇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奉献、模范带头,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抗旱救灾中起到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特殊作用。通过分片包干的方式,主动为508户特困户、五保户、缺劳户解决实际困难,成为人民群众信赖和依靠的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在抗旱救灾中带头落实好各项救灾措施,在生产自救、帮助困难群众等方面作出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许多同志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不分白天黑夜、不怕酷暑高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比如,三溪村三名村干部在组织送水过程中,顶着40多度的高温,多次中署,但他们始终坚持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病情稍有好转就马上投入战斗,直至旱情缓解;升坪村主任张开全坚持森林防火巡逻值班,一周才回家一次;新胜村支部书记李永芳维持送水秩序两个多月从未间断;三溪村驻村干部黄灿贵到村指挥抗旱,找水、送水、灭火,不分白天黑夜,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上厂村书记蔡春齐,在帮助古南镇扑救森林火灾的战斗中,苦战三天三夜没有叫一声累;建设村党小组长程昌渝为特困户、五保户送水两个多月从未间断;还有抗旱以来三个多月没有休一天假的镇干部聂廷权、李玉海等等。抗旱期间,镇村干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始终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访民情、解民忧,为灾区群众解决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广大群众自强不息、生产自救,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严重的旱灾使广大群众的农作物减产、绝收,五万多人饮水困难,有的要到两、三公里外找水。但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奋起抗灾自救,最终让旱魔低头。当饮水困难时,广大群众千方百计打井、找水、引水,共度难关;当山火发生时,许多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全力扑救。在大旱面前,永新人民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团结互助,奋起开展抗灾自救,互相想办法、出点子,形成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和谐氛围,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比如,许多群众自发组成帮扶队,帮助缺劳户和孤寡老人找水挑水。又如,上厂村一社员对镇干部说,请领导放心,自古以来只有淹死的,没有干死的,我们会想办法解决饮水的。表明了他们对战胜旱情的坚强信心。据统计,为解决饮水问题,全镇群众自发找水源,打井、挖凼1000多口。广大永新人民在大灾面前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将会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镇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无私援助,是抗旱救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抗旱救灾期间,许多县级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和物资调配力度,社会各界也自发开展了捐赠活动,相互支持、和衷共济,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互爱、共渡难关的传统美德,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截止目前,社会各界累计捐款10余万元,其中:全泰再生资源公司捐款5万元、县人民医院捐款1.9万元。这些单位的支持,不但为我镇抗旱救灾工作增添了物质力量,而且为我镇人民战胜旱魔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扑灭古南镇、郭扶镇等森林火灾的过程中,我们的派出所干警,深入火场,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镇卫生院,组建医疗救护队,无偿提供医疗药品和救治服务,为灭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这次抗旱救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经受住了考验,村支两委经受住了考验,全镇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到目前为止,全镇没有发生人畜断水死亡,没有发生疫病流行,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全镇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经济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抗旱救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有力地证明了镇党委、政府思路正确、统筹有方、措施有力,有力地证明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敢于面对灾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加快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夺回灾害损失。

二、牢记旱灾教训,抓好灾后重建

降服百年不遇的旱灾,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党委、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精心组织指挥的结果,是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我们胜利了,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在看到胜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旱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工作中的不足,狠抓灾后重建,夺回旱灾损失。

(一)发挥党的先进性,带头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在抗旱期间,少数干部的防灾抗灾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灾情发生后,不深入基层,对旱情不了解,整日无所事事,等待观望。有的村没有挖一口井,没有修一米渠。受灾了也不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搞好自救,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希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在灾后建设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先进性本色,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切实抓好灾后重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