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某乡镇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某乡镇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松新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安宁河谷最美丽宁南”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调整产业结构,做强蚕业,依托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打造工业强镇”为工作主线,进一步优化布局。壮大蚕桑产业,依托项目做强工业,加速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了镇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快速、和谐发展。
,我们的成绩主要集中表现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镇预计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3440万元,与相比,增长12%。其中,工业产值6940万元,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增长12%。预计农民纯收入将达到 5265元,同期增长315 元。粮食总产 497万公斤,蚕茧总产10091.63 担,农民售茧收入1463.27万元,同期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 以内。全镇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稳步推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群众以集资投劳等有效形式,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养蚕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体系,全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沟渠、水毁道路进行了维护。共计投入资金十余万元对五一村大堰、五一村中堰、上游二堰进行维护和整治;二是进一步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进了现代农业进程;三是认真落实各种惠民政策: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政府本着“一步到位”的工作原则,落实了粮食补贴、综合补贴、农机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全额兑现了各项农业补贴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牢牢抓住县委、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机遇,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甘蔗产业退出市场后,着力培养现有优势支柱产业,壮大蚕业,确保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五一村、上游村、塘河村、马桑坪村等宜桑区调整发展成片“6215”栽桑 1820 亩,大力推行“桑+粮”、“桑+经”套种,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蚕业基础,培育壮大了蚕桑产业。同时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初具雏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粮食生产。我们坚持稳定基本农田粮食种植面积,
2、蚕桑生产。一是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重打基础,科学饲养,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工作思路,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从优质蚕桑生产示范片建设入手,着力发展“6215”宽窄行套种栽桑模式,在全镇范围内规范建设里“6215”标准大行桑 700 亩;二是将共育室、标准化大蚕房建设作为完善养蚕设施硬件设施的工作之重,鼓励农户对现有蚕房进行改造,改建,全年共改造标准化大蚕房 927 间,新建共育室5间;三是加大科学技术培训宣传力度,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加大桑树管理投入,积极组织蚕用物资,确保蚕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完善了蚕桑生产管理办法,以“狠抓质量,提高单产”为指导思想,采取严格考核目标制,严格执行干部蚕前、蚕中、蚕后上门服务制度,分季分任务进行了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共育室管理,强化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克服了各种不利条件,保证了全年养蚕 10998张,产茧507500公斤,产值1467万元的成绩。
3、畜牧生产。我们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与各村签订了《动物重大疾病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报告制度》,继续加强推广“双推五改”和牲畜传染病防治,对生猪严格实行“三联苗”及链球菌的预防注射,成功预防了脑炎、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全年实现生猪出栏15430 头,肉牛出栏1800头,羊2417头,总产值 1700万元。
(三)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我们紧紧围绕“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工业强镇”战略思想,以“优化投资环境,科学开发资源”为工作主线,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心松新发展”服务理念,一方面抓现有企业的服务工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一方面着力开发资源,协助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年来,完成百万吨干法水泥厂在上游村花湾子征地121.982亩,其中旱地93.016亩,坡地19.49亩,荒地9.476亩。完成1.5亿匹砖厂在五一村一组征地110亩;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70余件;同时对镇域内的工业企业开展了安全督导、隐患排查等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开展,将进一步推动松新镇工业化进程。,全镇工业经济预计完成产值 6820万元,同比增加 620万元,上交税金 495万元,同比增长10 %。与此同时,镇域内企业解决本地劳动就业 1100 余人,带动了本镇内经济发展,实现了“以工促农,以农兴工”。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今年,我们按照省州县纪委、组织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的要求,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并在学习上求深入,实践上求突破,活动上求质量,积极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以“创先争优”争创活动为载体,着力干部作风转变,要求干部树立“勤政为民、廉洁务实”的工作理念,切实为民做好事,做实事,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公益设施,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紧紧围绕“完善设施促发展,改善民生促和谐”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全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投入资金 69 万元,新建了上游村、马桑坪村、立新村、塘河村活动室,改善了各村的办公条件;二是在塘河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同时充实了五一村、上游村的农家书屋的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加了群众了解科技知识的渠道。
(六)继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以省、州、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大力改善松新集镇、农村环境,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入手,建立健全集镇环境秩序管理制度,针对重点区域开展重点治理,大力改变了集镇“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垃圾乱堆、广告乱贴”、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等现象,投入资金对集镇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在五一村、塘河村集中居住点修建了垃圾集中处理坑,完善了环境整治硬件设施。针对集镇环境治理,制定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实行“门前三包”制,领导带班督导制。通过城乡环境治理,进一步优化了松新社会生活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七)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打造民居新风貌
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和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以点带面,结合我镇地理实际,突出总店,打造亮点,彰显风貌,创新别具一格的民居特色,逐步把我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来我镇新农村风貌打造共 340户,涉及塘河、五一、立新、上游四个村共8个村民小组,投资1000余万元在上游村8组新建中心村一个,建筑面积 13508平方米,其中新建房屋44套,村级活动室1个,标准化大蚕房1个,基础公共设施配套齐全。
(八)坚持科教兴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坚持围绕农业生产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大力组织推广大行桑栽植、省力养蚕、科学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广大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兴农的观念深入人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良性转化。,全镇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200次以上,培训群众1万余人次,实现全镇99%的农户有个科技明白人。
——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意识。
——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夯实巩固 “普九”成果,积极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改建了松新三岔河小学校教学楼和上游小学学生活动场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巩固率达99.9%,毕业率达100%,15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6%,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 全镇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得到巩固,重点疾病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广大干部群众“防疫”意识大大增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