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党代会工作报告

工作汇报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4

某乡镇党代会工作报告第2页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肯定成绩是前进的基础,正视差距是前进的动力。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镇村集体财力还比较薄弱,且发展不平衡;就业、保障、教育、卫生、居住环境等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工业不够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开放意识以及工作方式方法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投资软环境尚需改善;村级组织建设还存在着薄弱环节;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失地农民保障机制有待于探索研究,公共安全、社会安定稳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既有我们工作的不足,也有多年积累的遗留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今后五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是我镇加快发展、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今后五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和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和区委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物流强镇为总目标,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主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十里物流走廊,千亩物流园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是:融入市区发展、强工兴贸富农、打造商贸物流强镇、促进和谐稳定。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力争至201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

亿元,年递增13.5%;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年递增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年递增20%。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至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年递增6%;第二产业总产值达亿元,年递增14%;第三产业产值亿元,年递增14%。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规模企业达25个,产值上亿元企业2个。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年递增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跃上新台阶。坚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逐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完成计生主要工作指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素质明显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正确把握六个“牢固树立”:一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项目带动战略意识。把项目带动战略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坚持以项目促投入、促调整、促发展。二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在统筹中突破重点,以重点的突破来整合发展要素,集聚发展力量,凝集发展信心,推进全局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坚持在发展中把握机遇,以机遇争创优势,以机遇促进发展,以机遇推进跨越,千方百计谋求新发展。五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责任意识。坚忍不拔,敬业争先,继续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努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六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民情,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全镇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今后五年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镇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中心城市求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基础设施、集镇建设、新村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工贸开发区与公路、铁路建设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下大力气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工贸区,五大基地”,即物流配送中心、工业集中区、钟城山标准厂房、、无公害蔬菜基地、千亩无公害柑桔基地和赤百亩种苗花卉基地、地瓜干加工基地、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产品转化升值中增加农民收入,鼓励扶持多元投资兴办农林、畜禽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发挥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要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控。三要大力拓展非农产业,从务工就业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和发展观光农业等农村非农经济,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劳务输出的地域和规模。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要扎实做好钟城山标准厂房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引资建设、项目推动”原则,落实科技园区标准厂房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率优势,努力形成对外开放的载体和窗口,新上一批潜力大、效益好、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以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和高附加值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大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产业转移、联合、兼并、嫁接、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组建和壮大一批能支撑我镇经济发展的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高市场容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力求上档次、创品牌。要紧紧围绕铸造、化工、家俱、建筑、食品等现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做强实力,做响品牌。加快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紧紧围绕与核心企业的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我镇要充分依托地处中心城市“西扩南移”的区位优势和铁路通车、高速公路互通、市客运站落户带来的交通优势,打造骨干产业,按照市、区“10+3”产业发展要求着力打造“十里物流走廊,千亩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营销方式。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打造生态型商贸物流强镇,在村枫榔建设占地169亩的物流园区,在高速公路出口建设400亩的物流园区,与交易城、客运中心、钟城山标准厂房、工业集中等连成一片,形成区域中心,辐射周边地市,通过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带动全镇各个产业蓬勃发展,提升镇的总体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使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要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加快山景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品牌建设,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三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西扩南移”的有利时机,完善集镇配套建设。按照组团详规,规划建设新的镇政府,改善所站办公条件。抓好汽贸、农贸、建材等专业市场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国道两翼的开发,从而带动我镇餐饮、服务、汽贸、运输、房地产、建材以及建筑业的发展。要兴建农贸市场,改变市场拥挤状况,解决占道为市问题。大力发展营销业社区服务、劳动服务等需求大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新兴产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乡统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民主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突出发展,突出基础,突出保障,要及时总结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的经验,把全镇各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植优势产业和特殊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信息等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2、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宽裕生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业农业和农村的中心任务,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拓宽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向城镇转移两条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农民增收、农村集体收入等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指导各村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巩固扶贫成果,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方式,确保低收入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大对农民转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引导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务工经商,拓宽增收渠道。

3、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依托产业发展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