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气象工作报告

工作汇报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3

全市气象工作报告第2页

的短缺、国家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从而促发社会对气象的需求,而新的需求正是我们气象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贯穿“一个战略思想”,树立“三个气象”的发展新理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上来。

(二)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促进预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要求,树立“三个气象”发展新理念,不断拓展气象业务服务新领域。
努力提高基础业务质量
监测工作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我们将在现有监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监测项目。通过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提高监测质量,确保监测资料的正常传输。提高预报准确率是气象业务质量的核心,我们要充分利用可视化会商系统,提高会商质量,丰富会商内容,规范会商流程,统一预报发布平台,强化上对下指导,促进全市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加快灾害性天气模型库的建立,根据省局要求发布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促进预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强化气象要素预报,制作各种可预报时段不同时效的预报产品,逐步实现以天气事件驱动天气信息发布,不断增加天气发布频率和渠道,打破单一的传统预报产品和制作模式,不断丰富预报产品内容,特别是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强化超短时预报的制作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积极做好盐城中小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调研和前期论证工作。建立预报预测平台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情报服务,开展气候论证和评估,建立兴农网信息员网络,开展业务练兵和竞赛活动。根据“三个气象”的发展新理念,不断拓宽气象业务领域,初步形成气象业务的新格局。
不断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气象业务质量只有在服务中才能得到检验,只有在服务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在服务中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部门利益的统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决策服务、公益服务、专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加强气象情报服务,提出趋利避害措施,借助现代化手段,建立灾害性天气决策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公益服务,对社会发布不定期天气、气候公报,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关键季节以及灾害性天气实行新闻发布制度。加强专业服务系列化服务产品的研制、开发,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努力推动气象专业服务的全程化和无缝隙化。从气象主要为农业服务扩展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共安全、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决策服务领导满意,公众服务社会满意,专业服务用户满意,专项服务部门满意,指导服务基层满意。
提高现代化装备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我市气象现代化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气象现代化装备的运行效率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年要增强自动气象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产品的应用能力,加速micaps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强化现代化装备的设备规划、管理、维护、技术保障和对下指导,逐步形成市、县两级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熟练运用和技术维护的队伍,确保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视频会商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现代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增强科技创新对业务的支撑作用
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要求建立研究型业务,就是要加速气象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能力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业务中体现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我们要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制、应用和结题等环节入手建立科研和技术开发成果向气象业务服务转化的机制,增强业务服务人员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的意识。加强在灾害性天气预警、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应用开发和业务服务平台等系列化课题的研制,加强和地方科技部门的协作,积极融入到全省气象系统的科研体系中去,着力于实用型、前沿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引进。
(三)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
气象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推进现代化装备水平、正常开展基础业务、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的基础。只有不断加速气象信息的深层次开发,迅速提高防雷产业的技术内涵,形成以气象信息产业和防雷产业为两大支柱产业的新格局,才能完成人均创收超十万的目标,才能完成省局下达的创收目标任务,才能保证气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实现主要依靠部门发展气象事业向依靠部门合作乃至全社会力量发展气象事业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增强气象信息的转化能力
增强气象信息的转化能力不仅是气象部门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气象信息服务社会的职能所在。气象信息的转化能力关键在基础预报产品的质量和气象信息的编辑、加工水平这两个环节。在基础预报产品的质量上,我们将整合技术力量,集中大家智慧,制作信息产业需要的各类预报产品,通过强化会商和科研开发不断提高基础预报产品的准确率,特别是提高0-3小时临近天气预报、0-48小时的短期天气预报和3-7天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实现主要预报产品信息资源的市县共享,不断增强基础预报产品对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在气象信息的编辑、加工上,要科学分析、全面了解社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将气象信息加工、编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不断增加信息编辑的广度和信息发布的密度,丰富预报产品种类,使气象信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强调“96121”骨干信箱和特色信箱的并举,科学编排,言简意赅,保持“96121”健康、持续发展的好势头。注重影视天气预报的公益性服务,强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农时季节的气象信息指导。增强专业服务的针对性,促进气象专业服务向深、广、细、精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来拓展市场空间。今年我们将建立小灵通短信平台、独立的移动短信平台,增加影视天气预报的电视频道和播放频率,运用网页、短信平台、“96121”平台开展专业服务,淘汰传统的专业服务对讲警报方式,做到气象信息的辐射手段和先进的通信技术的与时俱进。我们还要对气象信息消费群体做客观定量的统计分析,对潜在的、不断扩充的消费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积极引导气象信息消费,从而不断拓展气象信息的市场空间。
(四)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气象事业的法制化建设是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促进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努力克服怕执法、难执法的倾向,在执法实践中逐步树立气象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威形象。气象行政专职、兼职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气象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执法素质,熟悉法律程序,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健全气象行政执法制度,建立行政执法挡案,推行执法公示制,设立评议考核制,实行执法违法追究制度。建立部门内、外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实行市、县局上下执法联动,加强与建设、城管、工商、质监等部门执法联动。切实在气象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气象信息发布,氢气球施放的资质论证及管理,防雷市场的整顿上取得实效。
(五)实施人才强局深化内部改革
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局是实施“三大战略”的基础。要在全系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积极倡导人人都是人才,人人可以成才、人人有特色、人人有技术、人人有专长的氛围。通过强化在职岗位培训,形成岗位培训考核机制,执行上岗技术标准,着力使用好现有人才,适当引进紧缺人才,培养一批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批重点岗位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熟练掌握先进技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管理、业务、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制订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学历教育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机制、选拨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全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和配置,促进三支队伍协调发展,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们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要严格实行岗位、职称聘用制,实行岗位动态调整,加大实绩考核分配,不断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省局下发的《全省气象部门科技服务与产业机制转换指导性意见(试行)》精神,按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思路,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科技产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行和管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六)提高全员素质,不断巩固和提升文明行业创建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省级文明行业。今年又是新一轮省级文明行业的申报之年,我们必须狠抓窗口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做好气象服务,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上级部门考核和社会与群众的检验。
加强领导能力建设
全市气象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强化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要谨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做官要有官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担起一岗双职,要强化局务公开工作,扩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严格执行重大工作报告制度,充分发挥三人议事小组决策作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重要和突出位置。
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按照省局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开展对干部职工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三爱”教育。要多一些爱岗敬业,少一些牢骚怪话;多一些光明正大,少一些阳奉阴违;多一些团结协作,少一些孤立保守;多一些责任热情,少一些推诿冷漠。加强纪律教育,做到令行禁止,保持政令畅通,对广大共产党员进行保持先进性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全市气象部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纪律严明,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发扬气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