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全生产调研材料--靠设备强基础开辟安全生产新局面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21

铁路安全生产调研材料--靠设备强基础开辟安全生产新局面

地处豫西山区的。工务段,担负着陇海、焦柳、侯月三大干线1707公里的设备养修任务。该段立足于山区线路洞多桥长、山高路险的实际,在设备养修上积极引进新思路、新标准、新机制,通过标准提升,促进设备质量提高,引领干部职工逐渐走上了一条靠设备强基的康庄大道,开辟了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新思路,重生于困境中的涅槃

该段管内线路地处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设备大修不足等客观条件制约,线路养护难度较大,历次轨检车检查出分居高不下,逐渐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应付”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动检车横向力、脱轨系数等新型检测指标的投入应用,该段管内线路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一度成为悬在该段干部职工心头的一块“心腹之患”。为了尽快改变现状,走出困境,该段领导班子深入现场检查调研,与职工进行座谈讨论,多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分析以往的经验教训,并组织中层干部到兄弟单位参观取经,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精细检查、精细整治、提高储备、超前控制”的设备养修思路,在设备养护管理上,努力实现从“被动应付”向“超前控制”转变。

新标准,新旧理念间的博弈

面对新型检测手段与落后的设备养修方式的巨大反差,严峻的现实给该段干部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养修理念上的激烈博弈,最终找准了症结,形成了共识:只有牢固树立“保养严一格,作业零误差,延长设备质量储备期”的理念,在设备养护、检查、验收等方面建立一套严格的设备管理标准体系,并在工作中真正落实,才能推动设备质量提高。该段相继制订了《曲线养护管理办法》、《钢轨打磨及接头综合病害整治标准》等23项设备技术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设备验收标准,大力推行“一、二、三、五”设备检查法。即:日常检查道岔区段每隔1根枕一量,曲线地段每隔2根枕一量,直线地段每隔3根枕一量,曲线地段每隔5米套拉一次正矢,对曲线正、副点正矢进行全面检查,切实加强设备质量监控。同时,该段还完善了设备病害检查、汇总分析、整修处理、销号签认、验收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按照“分析一级分,消灭二级分,杜绝三级分”的原则,把每次添乘检查的二级分以上的病害通知给车间,安排整治消灭,并派人对整治情况进行回检复查,检查结果纳入考核,公开通报,确保病害整治效果。

内动力,源自机制上的嬗变

为了鼓励干部职工争创优质设备,该段先后三次修订《线桥设备动、静态质量控制管理办法》,把设备质量同职工个人收入进行捆绑考核,制定了轨道车动态检查目标管理值,并且每月对各车间设备质量进行静评,分为“优良、合格、失格”三个等级进行考核,定期下发《设备质量考核通报》,对各车间设备质量进行评估,做到目标激励,排队促尾,绩效挂钩,严格奖惩。仅去年一年,该段在设备质量考核中,用于奖励职工13余万元,扣罚80余万元。新的考核机制,把职工收入的多少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促使职工把全部心思放在提高设备质量上,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争创优质设备的积极性,在全段形成了工区保车间、车间保全段,一级保一级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设备质量的滚动提高。

新成效,得自于现实中的拼搏

该段结合季节特点和设备现状,分步推进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了轨距、方向、高低、水平、三角坑、道岔、曲线专项整治,累计整修线路570km、道岔679组、曲线238.679km。他们针对薄弱设备积极开展攻关,组织力量对曲线、道岔进行技术改造,更换曲线侧磨钢轨69.8公里,焊接曲线、道岔标轨接头1486处,对12个站场154组正线提速道岔进行了无缝化焊接改造,安装正线曲线及道岔地锚拉杆计24155根,逐步补强了薄弱环节,有效提高了设备的整体稳定性。该段还利用开展集中会战的机会,组织送技术、送方法、送标准下现场活动,按照10~15天一个车间为周期,抽调安全技术人员逐车间、逐公里,对管内线路进行一米不漏地“过筛式”检查,共整修线路905公里,整治各类线路设备病害2860余处,打磨钢轨焊缝泛白接头5600余处。在设备检查整治的过程中,干部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坦诚相见、沟通交流,既增强了干部职工标准化作业意识,促进了设备质量的提高,更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共保安全的凝聚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去年底该段管内线路动态检查优良率达到97%,与往年同期相比,每公里扣分由20.3下降到15.2,降幅达5.1分。部综合检测车动力学超限由202处,下降到2处。设备质量的改善,为确保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段首次获得了路局安全生产优质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