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7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抓住了地理条件较好、省级民营科技园坐落其中的有利条件,来整合资源,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平地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平地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平地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平地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个部分,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平地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平地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平地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平地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