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调查分析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6

市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调查分析第2页

问题时,28%的企业反映很重,40%企业反映较重,28%反映一般,4%企业反映较轻。负担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管理部门太多。以矿山开采为例,需要办理的各类证照达15种以上,监管部门近20个。二是办事程序复杂。“一站式服务”还未真正落到实处。个别企业反映,企业从申请到开业,历时达半年之久。一些业主因办证复杂,索性无证经营,一方面使企业处于管理真空,税收流失;另一方面一些主管部门以无证为由,处以重罚,企业怨声载道,把责任推给管理部门,严重影响了“政企”关系。三是企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四多”,即:收费多,一个生产型企业一般有12—28种收费;培训多,这类培训均为业务主管部门的各类培训,多数可以只交钱领资料就不参加学习,而管理知识、生产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报刊订阅多,有管理和审核权的部门强行订阅行业报刊,一个企业年负担在500—800元不等;庆典赞助多,有权部门遇机构挂牌、节日庆典,都要通知辖区企业参加,凡参加者都将交上数额不等的“赞助费”、“庆典费”。四是执法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同一部门市、区(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重复、交叉检查;执法管理特别是行政处罚随意性大;执法犯法、不文明执法,重罚轻管少服务;吃、拿、卡、要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经营者敢怒不敢言。五是优惠政策不落实。主要反映在国家鼓励的产业和行业(如环保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小城镇优惠政策、开发区优惠政策以及市、区(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4、企业组织生产的市场效率较低。企业一般依托本地资源自行组织生产,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销售机制,各自为阵,恶性竞争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很多企业科技含量较高,但普遍规模较小,在主导产业发展上带动能力不足,生产资料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二是企业产业化管理服务体制不协调造成产业链分割,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弱。目前已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还不完善,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技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未能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使企业和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从而影响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三是过渡依赖政府。从调查中反映,90%的企业认为政府扶持与支持力度相当重要。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变更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存在代企业确定发展项目,让企业被动参与的现象,客观上导致部分企业家产生“我有资金,你说上什么项目我就上什么项目”的依赖感,甚至为了“做大做强”,由政府撮合,把几家企业“捏”在一起组成投资联合体,存在政府好心办事,却无意“捧杀”了企业的现象,埋下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隐患。
5、融资困难,资金紧张。据调查,7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或民间借贷来缓慢地滚动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初创资金有90%以上来自内部的自融性资本,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融资的比例较小。企业在完成前期基本投入后,流动资金已捉襟见肘,在得不到金融机构支持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不得不在大好的机遇面前望而兴叹。深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担保体制上看,目前还未建立起相应的、健全的担保机制和机构,企业自身有效抵押物太少,加上对抵押物的评估费用过高,不少企业因此望而止步。二是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银行信贷权限集中,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时效性差,往往一笔贷款经千辛万苦批下来,市场机遇已早已错过。三是从我市多数企业自身发展现状来看,也存在发展水平低、市场潜力小等问题,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无正规帐务,加之极少数企业信用程度差,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银行对这部分企业贷款也是如履薄冰。
6、企业观念落后,文化环境张力不足。其一,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的保护氛围不够,假冒伪劣依然猖獗,并对正当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巨大冲击。其二,社会创业意识淡薄,对企业发展的理解不够到位,企业的社会文化支撑力处于不足状态。其三,小富即满、小农观念等落后意识仍然影响着部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加剧了企业发展文化环境的滞后程度。其四,社会中主流“财富”理念尚未完全到位,“仇富”心态与行为依然存在,致使企业发展的“文化安全”条件还不够充分。其五,“官本位”文化产生的行政部门低效率以及腐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发展造成心理上的沉重压力。
五、对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1、着力破除改善发展环境的思想障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改善发展环境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改善的程度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程度而推进的。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是执行中往往打了折扣,收效并不大,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够,造成贯彻的乏力和落实上的差距。因此,当前要改善发展软环境,必须继续深入地抓好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并落实在软环境改善的整个过程之中。要破除政府是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对非公有制经济不限制,也不支持,任其发展的思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亲公有制经济,疏非公有制经济,政府要树立为所有纳税人服务、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
2、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改善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关键。政府有关政策应围绕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制定和实施,并充分体现“政治平等、政治公开、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激发经济活力。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推进股份制经济。通过工业园区、电子网络、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这四个平台的建设,积极向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的同时,大力支持科技型、农牧业产业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成长性强的企业和品牌,要从项目建设、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重点进行扶持。要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有些缺乏操作性的政策,及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做好配套工作。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以及吸引资金和人才的需要,建立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打破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地方壁垒。政府在增强依法监管市场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排除随意性和不规范的人为管制。
3、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
当前有关部门建立的办事中心、一站式办公制、限时办结制度等等,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了便利,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提速”。一方面,必须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改革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明晰政府该管和不该管的问题,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努力降低非经济因素所形成的市场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真正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改变过去管理就是指挥,管理就是命令的思维模式,在如何服务,怎样服务好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面向企业的环境考评、跟踪服务、政务评议、投诉受理、定期回访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增强政务环境的高效、透明和公正。凡是政府公布的各项政策,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兑现,真正做到取信于民,绝不能因地区、部门及公务人员的利益而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另外,政府机关还应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履行职能的素质和能力,改变部分机关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
4、强化行政监察和管理,搞好反腐倡廉工作。针对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老三乱”(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和“新三乱”(乱吃、乱拿、乱要)行为,必须加强打击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行政监察、纪检、新闻媒体的作用,制止和逐步根除这些弊端的扩大与蔓延,净化社会风气,倡导廉政执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政务公开,对有许可、审批、登记、收费、认证、裁决、处罚等行政职权的机构以及电力、铁路、金融等公共服务部门,要分期分批公开向社会征求对其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5、拓展融资网络,创新信贷综合服务,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在现有的融资框架内,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一方面,银行对企业要积极开办各种贷款,增加对技术领先、有市场潜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多种信用工具,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等,扩大间接投入。在投入结构上,应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重点支持企业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推动企业产品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信贷测量标准,以企业负责人、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对企业进行评价。另外,针对企业规模小、防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信息不灵等特点,银行自身要不断拓宽和完善金融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银行接触面广、信息灵的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做到“既出票子,也出点子”。
6、加大对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本次调查中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较低,对行业恶性竞争、制假造假,不按时履行合同、拖欠货款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加大对全市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真正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使企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展开公平竞争。同时,要保障投资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真正做到“安商”。
7、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等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而且对于城市化进程、资源优势转换、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等都具有关键性作用,必须加快发展。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的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企业发展间接硬环境的建设,使企业能引得进、稳得住、站得牢,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