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8

关于全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第3页

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

五是农村产业链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设施陈旧、经费无保障的现象;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高新技术采用、设施农业发展上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健全;同时,制约农村产业链建设发展的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科技推广、资金需求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不够充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矛盾积累的体现,也是相对滞后的农村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碰撞的必然结果,既有政策性、体制性原因的影响,也有观念性、职能型因素的制约。综合分析,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致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自身积累、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受长期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主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意识淡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充分说明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市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已进入从点上突破、量的发展到面上推进、质的提高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强力推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向纵深发。工作中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大产业链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力争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尽快实现突破。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围绕区域布局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加工流通和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构筑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区域产业规模化、优质专用标准化和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带状版块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在发展路子上,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和专业经济群。在发展重点上,扶持东部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湖区、滩区、煤矿塌陷区大力发展渔湖产业带;城市近郊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瓜菜产业带;中部平原发展设施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带,特别是以金乡、鱼台为主的大蒜和圆葱产业带;西部牛羊和中部优质生猪与家禽业畜牧饲养产业带;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泗水、梁山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二)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把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放在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突破。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申报注册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提高我市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以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搞好农业技术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

(三)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力度更大、措施更硬、操作性更强的扶持优惠政策。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在财政支持、退税减免、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规模扩张、技改、联合与合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与扶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尤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外的原则,重点扶持3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32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培植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是调整完善财政资金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逐步探索实行贷款贴息、技改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有效途径。三是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对外招商引资的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纳社会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四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建立风险基金、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同订立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经济利益关系,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路子。

(四)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为手段,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产业链建设发展的要求,实行反弹琵琶,改重抓生产为重抓流通。一是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主动围绕市场需求搞调整。二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突出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鱼台圆葱、嘉祥小尾寒羊、梁山鲁西黄牛等现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地再新建一批专业市场。三是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搞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活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营销主体,鼓励支持农村经纪人、农村大户和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流通;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供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依托,加快二级平台建设,加快网络终端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延伸,建立健全快捷、高效、准确的农村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五)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联合组织分散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有效规避和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

(六)以政策扶持和督导考核为保障,推动链条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和扶持。针对当前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制定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抓重点、抓关键、抓项目、抓载体,在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的同时,调整优化公共财政分配和支出结构,根据全市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成效做法,逐步形成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市场推介宣传和市场开拓、农民科技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全方位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的督导考核力度,充实考核内容,健全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程序和办法,由目前偏重生产基地建设数量型考核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农民增收等并重的质量效益型综合考核转变,推动五大产业链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