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村官”爱上乡

征文演讲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7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村官”爱上乡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村官”爱上乡

说老实话,我生在城里,长在城市,对农村几乎一无所知,脑海里一片空白,从小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的青少年时代几乎在学校度过。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各有志向,我也不例外,本想大学毕业,一定到大城市大地方干一番事业或再学上三、五年争取念个研究生,可阴差阳错,不知不觉走上了村官这条路。印象中的农村脏乱差,乱七八糟,农民素质低下,生活清苦。我从来没到过农村,如何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学生有学生的捷径方法,从书本中找寻。于是我打开祁县志:西六支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8.5平方公里,人口2.02万人,辖12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西六支村,距县城五公里,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无霜期170天左右,为本县粮食稳产高产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蔬菜为主,现有耕地220万亩。1993年,全乡粮食总产1200万公斤,其中小麦525万公斤,平均亩产545.7公斤。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有炼焦、铸造、制鞋、玻璃、建材等企业。1993年,全乡镇企业产值318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300万元。人均收入838元,国道108公路,省道东夏公路通过乡境。文物古迹有祁城遗址、琉璃塔、河湾镇河牛等。

(注:以上摘自1993年版《祁县志》)

二、再看

西六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公元3世纪末前祁县县城即由古县村迁来祁城,从那时起祁城便成为祁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一直延续到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前后约二百多年。西六支离祁城最近,后来西六支又成为乡镇所在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西六支人民耕耘播种,繁衍生息,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孕育出众多的诸如罗贯中等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实业家,尤其为人称道的是,明末清初以后,随着民族、商业、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本乡许多人纷纷投身于经商洪流。县城字号林立,商贾辐辏,万物荟萃。其中祁城人史大学,史振兴,南社段履庄为闻名遐迩的大盛魁经理。南社乔殿森为我县双福火柴厂和祁县益晋公司股东,其双福火柴厂为我省第一家民族工业。这种重商风气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金融业曾对本乡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乡的历代富户乐于捐资助学,办学育人大有人在,如祁中第一任校长是西六支人许光启,祁县中学代办南社村人乔殿森,南社段松波(山大毕业)在西六支学校曾任校长(1933年)。这些都为西六支做出了令人敬仰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沿着先人的足迹,我乡涌现出一大批工业企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乡党委政府为科技兴企,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培养造就了宏艺玻璃、三利碳素、宏艺稀土、瑞发饲料与祁源饲料、双友造纸五大极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全乡企业发展。值得骄傲的是我县共有7个省重点企业,在我西六支乡就有宏艺玻璃厂、三利碳素占两家席位。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企业产值达到64584万元。以宏艺为龙头的玻璃产业,自1994年7月1日成立以来,以小型玻璃圆炉起家,不断扩大规模,效益越来越好,去年实现产值上亿元,完成税收870万元。这与该厂的董事长、省人大代表李杰诚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始终本着“企业要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高瞻远瞩,勇于创新,多次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企业越办越强,而且为了长远发展,上马了天然气工程,净化了空气,为环境保护营造了一方蓝天。宏艺玻璃厂带动了全乡玻璃器皿的大发展、大跨越,西六支乡已发展成为“三晋玻璃器皿第一乡”。致富后,以李杰诚董事长为首的宏艺玻璃厂不忘回报社会,捐资助学,救助孤寡老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他们将成为全乡人民心中的楷模,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德。他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上了一条新的晋商之路。沿着这条新的晋商之路,晋商精神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三、体验

看罢经济发展,纵览学校欣荣。因职业原因,我访过了西六支乡许多村,对西六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广大农村学校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下乡干部柳叔叔的邀请下,我们骑车同往,重返西六支。先寻找西六支小学旧址古庙,作为向导,他简叙了学校三迁的沿革始末。八十年代学校从古庙迁入附近的两排民房;第二次乔迁,市县狠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里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县乡政府资助下,新建起一所学校大院,实现了“一无(危房)、两有(教室、桌凳)、三配套(图书、仪器、文体器材)”。可是仅住了没几年,便在小学前盖起一座三层大楼中学校。小学校原有设施将作为中学校后勤使用。问起缘故,柳叔叔边走边讲,把我引到新校区,指着面前的这所设计新颖、气势恢弘的亮丽大院自豪地说,这是全村最气派的建筑,原先的学校其实也蛮好的,可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嫌落了伍,与小康村的金匾额“不和谐”,因此村委决定再建一所新小学校、中学校。村民集资在外工作的干部、企业老板,村乡县筹款共同完成宏伟工程。新校落成后,率先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三机一幕进教室”,如今村里娃也会操作微机,足不出户,纵览天下奇闻轶事。

置身学校,真没想到当年的穷乡村,竟然也能建起赶超城市水准的校园。校园中心砌有升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往里是三层教学大楼,大楼共24个教室,分别为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理化生仪器室,内置硕大黑板,新款桌凳,洁净的玻璃窗,均达国家二类标准。楼前的空旷地面是体育场,配有200米环形跑道,水泥硬化篮球场两个。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3人,中学二级教师15人,100%达到大专学历,本科学历达60%。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面对兄弟学校千帆竞发的局面,全体职工励精图治,在困境中奋起,在逆境中赶超。看着学校被授予“晋中市示范乡镇综合教育中心”、“绿证教育先进单位”、“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校园环境创设先进单位”,这些荣誉,相信这样的学校定会人才辈出,西六支腾飞指日可待!在中学新学校不远处,还矗立着一所私立学校,在告诉我们当年晋商兴学育人壮举在此延伸……

如今西六支乡今非昔比,农村经济总收入69849万元,人均收入5214元,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在刘家堡村看到村民正安装沼气,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舒适生活。只见树成行,鱼满塘,新修的乡村公路一直延伸到各家各户,各种现代化高科技融入每个家庭,村民们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迫切,生活有滋有味,其乐无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四、真美

西六支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开拓进取,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兴学育人,工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今日之西六支,好一幅美丽的画卷,人心思富,社会和谐,为我县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家堡村在致富,西六支乡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