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论文--县级电视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1

电视新闻论文--县级电视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电视新闻论文--县级电视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作为党的“喉舌”和“耳目”,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做好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是每个电视人必须和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参加几期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报道后,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把新农村建设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意愿

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从理性思维上帮助群众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和意义,以此激励和引导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么,想通过电视报道的形式引导农民朋友了解和认识新农村建设,我们的报道内容首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进去,然后才能谈到看后受到了哪方面的启发。简单罗列介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条文的报道,是不会引发任何人观看兴趣的。只有将报道内容转移为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密切关注的“大事小情”上,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这样的选材方式,更容易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理论政策通过节目说透说清楚,因为他们关注的事,大多会涉及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个工作重点。如果把这叫“大事小情”报道到位,那么隐含在其中的,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的宣传也就不难把握了。

在节目具体的制作方法上,要变训导式为诱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解说词尽量通俗易懂,多采访,让农民朋友们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谈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认识,使观众在收看节目后更易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我台制作题为《春到羊山好风光》的报道时,初期策划中,我们只想简单介绍羊山村近几年借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打造“生态山林”的情况。伴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在羊山新农村建设中,使当地百姓和村党组织颇为自豪的是,将荒芜多年的羊山租赁给了村民,村民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养殖,短短几年内,羊山的生态环境改变了,通过有效利用土地农民也实现了增收致富。因此,本篇报道就以新、旧羊山对比为切入点,以“羊山为什么变了”为主线,层层剥开羊山两委盘活土地,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娓娓道来羊山人有效利用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历和经验。采访中,我们大量启用了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村干部们用土语交谈的方式,让他们谈通过实践取得的用地经验,对农村用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其中尽量避免用数字和书面性较强的语言说明。节目播出后,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询问羊山村联系方式的电话在节目组频频响起。通过这期节目的制作,我们获得了一个信息:节目只有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大家才愿意看,看后愿意思考。

二、加强、改进新农村建设中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

在杜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会涌现一批先进典型,及时地报道这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唱作用,让典型的崇高思想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是我们在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时代不同,人们对典型的要求也不同,只有反映时代本质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典型,才有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时,我们也应做到选得准、报得实、报得活,用身边的人教育周围的人,让人在观看节目后觉得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以我台制作的《新农村建设领头雁》为例,本篇的主人公陈后方是我县十里墩乡社令村的普通村民,长年在北京做水产批发生意,每天的利润达多元。在得知家乡开始新农村建设时,他毅然放下手头生意,回乡投身新农村建设,并主动出资出劳。每次回家一呆就是40多天,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社令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只领头雁。

这样一个典型,如何报得实、报得活,让收看者觉得报道内容可信、可学,成为本期节目制作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策划前期,主创人员就来到社令村,和主人公陈后方共同参加村民理事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修路工地的劳动,共同为村里建设农网奔走。几天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欢笑流泪的典型。加之多次接触社令村村民,了解了他们对陈后方一些朴素的认识和看法后,本期节目的主人公在我们面前更立体、更饱满。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本着把“典型”生活化的态度,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和理事成员就筹资问题当面争执的场面,记录下了他自筹3万元为家乡修路却得不到家人理解时的无奈。节目中,我们坚持用这样的镜头说话,解说词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崇高”、“伟大”这样的形容词,避免观众看后感觉是先入为主。片子中陈后方不是典型,只是一个对家乡富有纯朴感情的人,一个想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使父老乡亲早日致富的人。生活化了陈后方,我们没有去强调他作为“典型”笼罩在头上的光环,而是通过点滴小事情折射出了他的人性光芒。观众们也许不觉得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代表”和“典型”,但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平凡中见伟大的人。

三、加强改进新农村建设热点宣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中,我们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建设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敢于直面民生民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讲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困难的实际问题。因此,媒体也应该主动倾听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见和呼声,坚决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而我们只要深入到农村和城镇去看,多查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就一定会引发你去关注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本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某县有一条连接三个乡镇十来个村的长约十多里的主干道路,这条道路是十来个村的村民通往市镇的主要通道,十几年来,虽然沿途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但道路一直未修,道路不平的状况到了无法令人忍受的程度:汽车在路上行驶,速度近乎路人步行,在车里的人如果不抓紧扶手或席位,不会摔伤也会摔倒,民众对此怨声载道,但也无可奈何。看到这则消息后,节目组立刻对我县大、小十多个乡镇新农村建设中修路、筑路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真实报道了村民在修路白筹资金上的困难,引起了社会对农民自筹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普遍关注。

同时,我们在关注民生、民情的宣传上,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不以偏概全,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既不回避问题,又不渲染困难,同时要立足于正面引导,不能只是简单地反映问题,而是要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增强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比如在报道筹资修路这个问题上,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村民筹资热情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而导致筹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对自筹资金建设家乡存在着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在宣传报道时,就应该避免就事论事,而是要找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方面的认识不足,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对筹资存在误区。在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后,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大量、真实地报道一些在自筹资金上做得好的村落,通过节目探询他们在这方面工作上的具体做法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以指导在这方面工作存在问题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