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科学发展观主旋律心得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1/2/2

把我科学发展观主旋律心得第2页

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j;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k。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一般认为社会发展问题从属于经济增长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70年代起,发展的内涵被广泛拓展,发展目标向社会偏移,重视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离开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从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的,只有短短2历史。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工业化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经济发展史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通讯、网络办公、卫星教育、虚拟空间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也空前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将使人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规模和尺度等方面扩大自己的优势。如,在时间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及分子技术延长人的寿命;在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等等。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统筹兼顾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那些涉及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做到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为了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当然,改革力度要同社会承受度相适应。改革力度过小,不能触动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依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而利益调整力度过大,有可能使利益格局发生严重失衡,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每一项决策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每一环节中去。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害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民主、教育程度、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作为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做到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面临的主要矛盾。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也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严重差距,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做到统筹兼顾,核心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一些地区与另一些地区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主要的和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各种矛盾、问题也无不是因利益关系引起和导致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从根本上说,“五个统筹”就是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利益调整,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和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高,国际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越来越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国外的一项研究指出,表现为劳动和技术进步等随外资而来的经营资源,对亚洲“四小龙”及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左右。事实表明,不发达国家通过引进外资和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生质的飞跃,改变落后状态,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当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维护本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安全,也是摆在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严峻课题。上世纪90年代在拉美和东亚先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涉及范围之大、冲击力量之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http://nayishi.com

四、防止和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与不正确做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做法值得注意,应及时防止和纠正。

(一)要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的观念。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强调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