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网处处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交流
站网处处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交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已经完成了社会财富的基础积累。开始转向关注民生,减少社会发展的不均匀性,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党中央更进一步强化和谐社会、民生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水文要发展,就要植根水利,全面服务社会。要以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支撑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河湖生态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水利部水文局近年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文事业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前进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制约和影响水文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强、法制不全。体制、机制、法制是一个行业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兴旺之根。
一、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解决体制不顺是水文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水文事业的兴衰成败、兴旺发达无不与体制机制紧密相连。我国水文管理体制的几次变动都非常明显地影响着水文事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文管理体制历经三次上收和三次下放,导致了水文事业的“三起三落”,严重冲击了水文站网和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极大制约了水文事业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总结几十年来水文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为保障水文事业稳定发展,地方水文工作不宜再下放到地县一级管理,同时,上收到中央政府进行垂直管理的条件尚不成熟,地方水文工作目前仍稳定在省一级管理。当前我国的水文工作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都设有水文机构,负责行政区内的水文工作,地方水文工作由省级水文机构以流域水系为单元实行垂直管理。实行这种管理体制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执政能力,这种措施和能力具体体现在国家指导水文行业的管理体机构,而现行的水文管理体制主要问题是:一是上不强,水文是与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测绘等国家基础性、公益性相类似的行业,但其地位所处的地位却很尴尬,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水旱灾害的特点,长期以来水文都隶属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下的一个司或局,甚至一个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机构,既不能很好的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也很难的担负起指导全国水文行业发展创新的职责。体制的不顺,致使国家投入不足、导致站网迟滞、行业封闭保守、事业发展缓慢。水文工作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更不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极大地限制了水文植根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发展战略,无法体现为全社会服务意志。二是下不靠:省市区水文机构直接负责行政区内水文行业管理的职能,但至今仍有15个单位维持着处级事业单位的身份,这与其所从事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的职能定位亦不相宜。地县水文工作由省级水文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这与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影响了水文工作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因此,影响和制约水文科学发展的核心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是当前影响我国水文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问题。
因此,组建由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代管的国家水文局,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和国务院三定规定赋予的国家管理水文行业的行政职能。地方省级水文机构为副厅级,地市级水文机构为处级,县级水文单位为科级;地县水文单位实行双重管理;水文系统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全员实施参照公务员管理。
组建国家水文局是:(一)、新形势下水文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第一、科学发展观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第三,关注民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的全面部署下,水资源约束的“短板效应”日益明显,水文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的特征更为明晰,其“根植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的战略定位更为巩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背景下,成立国家水文局,推动水文事业科学发展已成为一项必需的选择。
(二)、履行水文行业统一管理职能的需要;在历届国务院批复的水利部“三定”规定中,都明确水利部指导全国水文行业统一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的部门水文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水文行业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要求,国家其它部门相继开展了满足自身需要的水文监测工作,如水质、地下水、降水等等,这种部门割据的管理状况一方面造成国家资金大量浪费和水文信息的不统一、不规范,同时也不利于形成水文行业统一管理并和谐有序发展的良性环境。必须尽快成立国家水文局,从国家层面上理顺水文行业管理体制,改变部门水文各自为阵的混乱发展局面,实现水文行业的统一管理。
(三)、适应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推动的需要;《水文条例》赋予了水利部水文行业管理职能,但是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的水文管理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国家层面上的水文管理体制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长期以往,将制约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文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水文水资源工作在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流域机构和各地已通过水文机构升格、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高配领导干部、改差额拨款为全额拨款等方式,提高地方水文机构的行政地位,加强地方水文行业管理,从而提高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显然,在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现有水文机构级别偏低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了国家层面上的水文机构,明显不能适应水文事业发展需要。因此,适应流域机构和地方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推动的需要,必须从国家层面上强化水文管理的职能,成立国家水文局。
(四)、水文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需要:当前我国水文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业务体系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2)保障体系与水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投入不足,支撑能力不强,水文的现代化水平相对可对比的行业来说是偏低的。二是职能交叉也给水文带来严重冲击。成立国家水文局,是解决水文事业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水文管理,突出水文行业基础性和公益性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文站网规划是解决水文运行机制不强的根本途径。水文站网通过水文信息的实时监测,收集水位、流量、降水量、泥沙等水文基础数据,为水文分析和计算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制定及时、准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单元、也是植根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平台和载体,是水文工作的基本运行机制,水文向社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水文信息的多少、质量的高低都要通过水文站网的布局、建设和运行来实现。
通过近60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布局比较合理、监测项目比较齐全的各类水文站网,基本水文站网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水工程设计与运行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基本水文站网的平均密度仅达到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困难条件下的最稀站网密度,规模偏小,是一个服务于大江大河、一级支流防汛和水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骨干性站网,在规模、结构及其服务功能方面较站网评价目标存在较大差距。1、是不能满足水资源配置、用水管理部门的需要;2、是不能满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监控的需要;3、是不能满足中小河流防洪减灾的需要;4、是不能满足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的需要;5、是不能满足抗旱工作的需要;6、是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7、是不能满足跨界河流管理的需要;8、是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等。
基于此,一是提高水文站网密度。在未来十五年基本水文站网由现状的3208km2/站达到2010km2/站,东部地区由现状的1163km2/站达到700km2/站,以满足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密集和高度水利化的现实需求;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和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蓄水池,也是三大阶地的过渡区,水灾多,水工程多,要求水文站网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规划由现状的1763km2/站达到1100km2/站,与目前东部密度一致,西部地区水文站网空白多,水文站网密度应稳健提高,以达到现状6145km2/站和当前全国密度3208km2/站之间为宜,规划为4000km2/站。十五年内,需新增1777个。
二是:完善水文站网布局,注重西部和山区站网建设。加强山洪易发区、西部河源区的水文站网建设,增建近700处水文站,使密度大大提高。提高河流水文控制率有流量数据的河流现状为1516条,按60%满足率计算,今后需增加至2245条,即需要在730条河流上新建水文站。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报汛站网,提高防洪预警预报能力。对于流域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报汛站网功能、明显不足的。按平均报汛满足率超过70%的河流由现状34.7%提高到70%以上作为目标,需要在796条河流上加密各类水文测站。对于山洪易发地区,需大量增建雨量站。
四是建立满足水量分配和监督管理需要的省界等行政区界水文站网。要满足今后制定省级行政区域水量分配方案并进行水量水质的监测,现行站网仅能满足一半略强的目标需求。应优先补充建设省界和国界断面的水文站。未来需增建省界水文站173个,增建国界水文站56个。在建设行政区界水文站时,尤其要注意水量水质的同步监测。加强行政区界水文、水质站建设是未来站网发展重点方向之一。客观面对水利工程影响,积极调整工作思路
五是客观面对水利工程影响,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现有40.4%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