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打造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1/1/4

科学发展打造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现阶段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发展理念引领、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它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理解,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并再次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既是就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关注“三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随着中央加大 “三农”投入、取消农业税和发放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我乡粮食总产达23032吨,转移劳动力1.2万人,创劳务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9元。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潜力多大,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形成的耕地规模小,田块不规则,田间路状况差等,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农村道路、水利等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修复困难,水渠变干渠等,薄弱的基础条件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例如,江塘乡现有田块真正能旱涝保收的不到50%,能完全适应大、中型农机具生产的不到30%。另外,长期以来重化肥轻农家肥的“卫生农业”和掠夺性生产的经营模式,使地力水平严重下降。例如,根据土壤取样调查,我乡一、二、三级土比例由80年代的80%下降到了的54%,其中一级土仅占耕地的16%;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采集的354个土样中,偏高(≧30g/kg)的只有3个,而极低(≦10g/kg)的有212个。

(二)农业发展效率低下。

一方面,土地二轮承包时以人口为基数进行平均分配,各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星、分散,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块。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制力差;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从而使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偏低。从耕作现状看,各农户安排茬口不一,品种杂乱,生产耗时、费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领域的流失,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造成了劳动效率低下。例如,江塘乡何墩村某组24户137人,青壮年劳动39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达38人。

(三)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耕地抛荒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下降,农业生产总量不高。例如,江塘乡双季稻播种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15000亩减少到3500亩,复种指数仅为1.19,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半。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老幼妇孺,他们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生产技术主要靠言传身教,选择品种基本靠经验,导致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效益得不到提升。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农业发展必然出现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匮乏现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后继乏力。据调查,我乡农村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小学占31%,初中占46%,高中占21%,文盲占2%,其中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90%为初中以下文化。种田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到全乡总人数的2%。

(四)农业发展服务不优。

农资销售缺乏有效监管,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资价格形成体系不健全,涉农补贴涨,农资跟着涨,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大幅上升。例如,尿素涨幅达59%,钾肥涨幅达96%,而粮食价格同期涨幅不到7%。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人力等制约,很难开展有效技术服务;针对农业的适用性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力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大。

分析面临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原因,从表面看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引起的,但是深入分析,正是由于农业眼前低收益和长远保障作用之间的博弈,使农民无奈地做出了既“不种”也“不放”的选择,农业也因而陷入了总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的尴尬境地。首先,从眼前收益来说,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最不情愿的选择。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产业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大的期许,他们不敢也不愿在农业上投入更多,因而生产要素从农业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农业生产副业化趋势。如何墩村某组,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而从事分散农业生产的,亩纯利润最多也就200元,这种差距使全组52名青壮年劳力51名长年外出。其次,从长远利益来说,农业生产又是农民意识里最保险的选择。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获得补偿权益和最后保障的功能,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保障功能。他们将从事农业作为应对一切变数的最后保障,将保有对土地的权利视为一生的根本保证,因此宁愿少种,甚至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交给别人经营,根深蒂固的种粮保吃饭观念,使农村的土地流转异常艰难,农业的规模效益也难以显现。那一世范文网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现阶段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必须兼顾农民的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促进农业大发展,实现农村大繁荣。

(一)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解决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稳定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走优质高产之路,巩固粮食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重点抓好棉花、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专业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产业,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益,同时还可获得加工和流通环节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四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推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

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连接第二、三产业的进程。推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就是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让农民在吃上“定心丸”的基础上,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放心地将手中土地的经营权交给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巩固基础地位;还可以在农户生产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现代农业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世袭转向职业、由兼业走向专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从现实情况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担心和顾虑;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民进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高涨,加上农村抛荒和闲置土地的大量存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也已初步具备。推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靠制度的创新与突破。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和服务,规范产权交易和流转行为,完善纠纷仲裁、调解机制,只有当流转行为由自发向自主、无偿向有偿、口头协议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协议规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