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乡一体城市实现农民美好愿望
建设城乡一体城市实现农民美好愿望
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变革。1978年中国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6.6%。“中国拐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对于全球经济格局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可行路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问题专家、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湖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论文代表200余人,于2010年10月24日至26日齐聚湖南邵阳市和一宝庆山庄举行了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与会者围绕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两型农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交流,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化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城市化不是单纯抛弃了农村的城市化,而是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产业、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需要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农业高度发达,城市化率达到70%,也即必须实现高度城市化。目前低效率和低水平的城市化主要根源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福利制度。新时期城市化建设具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理念转换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和县级政府发展空间扩展等优势,也存在城市剥夺农村、农田保护难和建设内部动力欠缺等问题,应因地制宜、走多元城镇化的道路。相关专家均认为,需要破除双重二元结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缩小城乡福利差别,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建立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并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会者指出,发达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政府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外来人口与本地社会等矛盾,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好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劳资关系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已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规划调控不强、投资渠道单一、政策落实乏力、产业支撑不强等问题,需要科学制定规划体系,以产业为支撑,提升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突出解决好制约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要素瓶颈问题。“村企一体化”模式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它表明城乡一体化需要充分重视激活社会民间力量。对于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则需要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和制度转型。
城市化需要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难、融入城市难等方面,其中年纪大和种田的农民就业尤为难,这与失地农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思想意识有关,而政府职能缺位、社会保障措施单一使其处境更加艰难,个别地方甚至截流相关补偿。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融入城市问题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制,设法增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存在二元制度羁绊、利益表达不畅、受歧视、公共服务失衡等问题,需要推进户籍改革,为其融入城市创造条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和转岗技能,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拓展社区普惠式关怀,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市民平等待遇。
也有专家指出城乡一体化中的重庆模式和山东诸城模式均需要很严格的条件,不具有全国普遍推广意义。一些地方城乡差距有重新拉大趋势,二元结构成了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县,要通过农村制度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与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利益格局调整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必然
与会专家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身是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城乡一体化本质的话要素重新组合、要素重新配置。在要素配置的过程中,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问题。而利益的交汇点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我们现在“条条”和“块块”的关系中,中央和地方、上层和基层之间的利益格局是不同的。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民生,现在要做的事是越来越多,但是地方的很多税收要交国家,分享比例向县以上的财政调整,所以县与县之间的财力减少,但是要保障方面的支出是越来越多。因此,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的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以现有自然村落为基础,不推倒重来,不大拆大建,坚持注重传统习惯和风格,注重保护文化遗产。要让农民搬离他们时代居住的田园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定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另外在整个村庄改建中,最终农民要成为最大的收益主体。
专家认为,给农村提供社会保障和农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之间没有存在一个互换的关系,因为根据《物权法》,农村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都是属于用于物权人,农民作为物权人对土地承包地和宅基地依法享有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是农村所拥有自财产权,而失业、医疗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民作为公民是应该享有基本权利,因为我们的相比假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依法享有就业、享有医疗、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帮助的权利等等,他是农民作为公民的一个基本的人权。财权和人权是不能互换的,人权是它本身应该得到的权利,这两个不存在一个互换的关系。
专家认为,构建城乡社会一体化格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因为财税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交汇点。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多个方面,国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调整利益格局,进入规范的横向和纵向的财政支付转移体系,财政的重心要适当恰宜,要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增长的财政能力,要大幅度的减少专项资金,从源头山削减中央部门配置资源的权利,使地方政府真正拥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这样的话,地方政府才有可能从经济性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
专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的调整,要强化对各级政府的问责和监督机制,改革干部晋升机制,才能够减少寻租行为和随意性,有利益杜绝地区间腐败和财政效益,真正使财政效益有平衡地区间,提供公共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能力。财税体制的改革必须跟整个管理性质体制的改革结合,让政府本身用钱能够受到监督,而且知道让老百姓知道在重大民生项目我有知情权、参与权。
三、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新挑战
城市化必须是城市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必须是农村的经济服务向城市化延伸,必须是城市的成果与农村共享。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农村发展出现新特征: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98年我们进入新阶段以来,由于政策的作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我们农业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农业发展的周期缩短,波动频繁了。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政策的作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我们农业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周期缩短,波动频繁了。三是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更为明显更加直接,而且来得更加直接和剧烈。首先是产品市场的冲击,其次是资本市场开通了,我们过去将来搞农业,我们安排经济,不能光看国内的东西了,要看人家的,要考虑人家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要有国际视野。
与会专家同时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背景复杂。一是经济复苏与国际大环境不明朗。经济复苏,这个是不是会复苏,会不会反复,会不会严重的第二次探底?这个是一个问题,现在从国际来看,这个复苏至少没有变化出持续性。复苏以后,如果再回落,是不持续的,它往哪个方向走,会对整个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二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从经济指标看它是上涨的,到三季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原来的目标了,我们原来控制目标是3.5,现在是3.6了。我们现在的影响是什么呢?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实际还要涨。一出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cpi,如果一控制cpi,首先就是农产品的事情,农产品就有影响。三是国家宏观经济对农业的影响,首先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给我们就业和贸易带来一系列影响。特别对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机理的变化,这个走势和影响对农业发展是一个大的背景。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任务与挑战,一是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调结构,调结构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还有一个区域结构。三是促发展,就是三种发展,一种是农业性的发展,一个是限制性的发展,还有一种是不能发展。四是上水平,上水平是包括产品的质量,企业和市场主体的的素质和综合效应。这些任务的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济形势推进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现三个目标:“一个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简称“三化。第二个提高是提高自然资源产出率,自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简称“三率”。第三个提高就是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简称“三力”。“三化”、“三率”、“三力”。
与会专家认为,农村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条是经济方式的转变,一条是农业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第一个是农田水利的灌溉条件,第二点就是要以研究特别是推广应用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途径,然后还要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三个转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