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党组织思考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7

劳务党组织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务经济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和管理手段的相对滞后,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难保障、科技素质难适应、外出党员难管理、长期合作关系难建立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县把探索建立劳动力转移党组织作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积极辟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向管理更加规范、输出更加科学、效益更加明显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的成功之路。
一、创新设置形式,灵活组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
加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提高服务经济建设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在严格遵循党组织组建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置形式,坚持劳务经济发展到哪,党员流动到哪,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在县、乡、村以及劳务基地灵活建立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实现字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的全程跟进。依托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成立劳动力转移党委,统一领导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工作;依托所在乡(镇)党委建立劳动力转移党总支,各村建立劳动力转移党支部,负责本地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动就业中心设立城镇劳动力转移党总支,各社区建立劳动力转移党支部,全面负责城镇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托埠外劳务基地建立党支部,劳动力转移人员比较集中,党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的,全部建立党支部,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与领近的其他劳务基地建立联合党支部,集中务工人员超过10人,党员不足3人,不便建立联合党支部的,选定一名党员为政治指导员。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劳动力转移党委1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207个,其中,村劳动力转移党支部99个,社区劳动力转移党支部5个,埠外劳动力转移党支部103个(境外支部1个),选定政治指导员67人,形成了上下贯通、联系紧密的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工作网络。
二、创新管理手段,切实增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的战斗力
我们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作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来抓,结合党组织的自身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灵活开展活动,做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时制宜。一是灵活开展组织生活。通过致党员一封信、热线电话以及因特网等形式,把上级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及时传达给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灵活地设计“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埠外党支部根据部分党员上班时间不一致的特点,适当减化活动程序,灵活安排活动时间,适当放宽记录内容。境外党支部,由于受当地有关集会活动的限制,在组织大型活动时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根据需要到当地的纪念地开展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以教育和团结广大转移劳动力为目的,结合党员思想状况和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建筑行业党支部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开展了“树形象,创优质工程”活动,渔业党支部结合国家渔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开展了“我是海上航标”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了转移劳动力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工作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创出了良好的劳务品牌。为了解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开展了“手拉手”解困活动,利用党员服务区、党员责任区等载体,组织在家的党员与务工人员结成“一帮一”对子,帮助解决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社区劳动力转移党支部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组织党员对转移劳动力的子女入学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协调解决入学入托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党支部根据务工人员多半家庭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组织党员积极帮助解决春耕生产所需物资,解决种、铲、趟等难题,逐一确定了代耕户。仅去年全县就为外出务工农户解决生产物资1000多吨、生产资金300多万元,代耕面积3万多亩。三是强化自身建设。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组织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引带和服务作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两年来,全县在转移劳动力中发展党员38名,有186名优秀青年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创新服务方法,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加强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新服务方法和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认真研究当前劳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和推进劳务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一是搞好信息服务。我们通过因特网建立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加强与外埠劳务基地、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捕捉各地用工信息,利用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开办信息简报等形式,进行及时传播,为推进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两年来,我们先后为转移劳动力搜集发布用工信息16700多条。二是搞好技能服务。在全面掌握劳动力素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用工单位的岗位要求,通过请进来教、带出去学和以熟带生等办法,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两年来,全县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共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培训转移劳动力12300多人次。据统计,经过培训后的转移劳动力年平均增收元以上,一些转移劳动力掌握技能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塑钢门窗制造、千头猪场等企业,形成了一批新型的致富带头人群体。三是搞好维权服务。一方面,通过与用工单位和当地党组织沟通协调,签订合法合同,对转移劳动力的人身权利、工资、保险、福利等政策待遇进行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对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等侵害务工人员利益的问题,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及时进行协调解决。两年来,我县劳动力转移党组织通过组织渠道、法律手段积极开展维权工作,共调解劳资纠纷300多次,为转移劳动力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
四、创新保障机制,确保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健康运行
要实现劳动力转移党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我们制定出台了《县转移劳动力优惠政策暂行规定》,在转移劳动力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岗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并要求农委、劳动、民政、司法、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在业务职责范围内,为转移劳动力“开绿灯”,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宽松的政策扶持。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在全县劳动力转移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用工单位走一走、工作情况问一问、为难遭灾帮一帮、合法权益管一管,为劳动力转移人员做好信息传递,手续办理,合同签订,岗位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劳动力转移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考核细则》,与各乡镇、部门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领导责任,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并与工资、政绩考核挂钩。县委制定了劳动力转移党支部书记每年补助工作津贴300元的激励政策,两年来,全县共下发工作津贴40000多元,有23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四是建立对外协调机制。县委要求各级劳动力转移党组织认真协调用工单位及当地党组织的关系,每半年都要到比较大的用工单位进行一次回访,协调解决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的障碍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