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9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第2页

批从事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教学活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提问本,在学习新的文章之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必须能够提出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问题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因为是尝试,所有的问题下面我都会毫不“吝啬”的给他们写上个“好”。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我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 1、从对话中生成 品德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话教学,这种对话就是与教材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为学生搭设一个对话的平台。 (1)与教材对话 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是品德教学过程中对话得以形成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放心地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改掉依赖老师的习惯,才会让学生对教材有自我的独特的感知、理解和体会。在教《生命的强者》一文时,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觉得张海迪姐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她是幸福的。”我当时一惊,立即有了顿悟,不禁为这孩子的独特的感悟暗暗叫好,课后,我从那个同学那里知道了她的心声:“海迪姐姐虽然身体残疾,然而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她自已本身也是幸福的,我要做这样的人。’”她又说:“其实,做人就要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才是最大的安慰。”多深刻的思想,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发出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所以他的回答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掌声,让我也为之一撼。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在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2﹚与教师对话 课堂部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进行的,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灵感,让其获得对课文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教学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曾被形容为警察和小偷,师生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而不是心与心的交流,一些品德课堂显得使如此的做作。要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首先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那棵干涸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多给他们一些真诚的笑意。使学生在心理上敢于和老师对话,愿意和老师对话。再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有思考价值的还是没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对于能够提出问题来的学生都应该给予肯定。也不可以急于将答案抛给他们,而应该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窨。平时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水平中。我都有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我要求学生尊重自己是因为我觉得我尊重他们,也要求他们互相之间相互尊重。这给我和学生自由交流打下了基础,课堂上我会和学生争的面红耳赤,他们会为我精彩的表现献上真诚的掌声,会在课后给我提出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和问题。是学生让我在三尺讲台上,找到了自我。也是我以一个孩子王的身份,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兴趣。 ﹙3﹚与同学对话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家庭背景、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看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感悟、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疑惑,让学生之间的思想彼此发生碰撞,让他们的言语能够发生争辨,从而达到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的境界,让每个学生在品德课堂上锤炼言语,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实践品德课堂教学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如在教学《飞吧,小鸟》一课时,通过大量事例的阐述使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道德认识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得到提升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辩析:“小军的爸爸花钱从鸟贩子手中买回一只猫头鹰,把它放生了。”学生正反方答辩,“小军的爸爸做得好,他宁可自己花钱,也要保护动物。”“我认为他做得不好,他不该用钱买了再放生。那样,猫头鹰还能再次被捕。同时也是滋长了鸟贩子捕捉益鸟的恶习呀!”……学生一时无法得出统一的意见,但提出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带着自己所学之得与所思之疑发表见解,展开与小组、全班的讨论交流。整个课堂都在学生的思辨中度过。 2、在反思中生成 品德课问题的生成,需要经过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促成新的感悟和体验。 ﹙1﹚活动反思 学生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会有多元思想的撞击。在指导学生反思为何的过程中,也会触发学生新的生成。 如教学第九册《苦难的岁月》一课时,为了“知道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就采用了访谈调查法,发动学生去采访爷爷、奶奶,请他们讲讲“童年的苦难生活和新中国的幸福生活”。由于我对这次访谈调查作了充分的准备,进行细致的安排,使学生在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数据材料,每个人讲起自己的访谈所得都绘声绘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老师就利用大家兴致激昂的时刻引导学生根据大家的所谈进行探究:为什么祖辈的生活是那么艰苦呢?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通过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造成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并激发他们珍惜现在生活的情感。 ﹙2﹚问题反思 在问题中生成,在对问题的反思中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思索。如《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针对目前社会上迷信比较盛行的现象和学生中有不少人也对迷信现象表示认可的实际状况,我在上课时首先提问: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迷信活动,在学生们列举了看相、算命、看风水、巫婆驱鬼、拜菩萨、接送灶菩萨、做道士、庙里点蜡烛等现象之后,我又问:那么你们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当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大人的要求下,有拜菩萨和到庙里点蜡烛的情况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你们爷爷奶奶这样虔诚地信佛,得到过菩萨的保佑吗?请你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你跟着爷爷奶奶去庙里烧香,见到过菩萨显灵了吗?你家以前很穷,为什么菩萨不来保佑、照顾你们,而到现在政策好了,才使你家富裕起来等等,使学生对是否有菩萨产生疑问。当学生在汇报了生活中观察到科学迷信现象和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这是迷信现象,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使学生心中产生了几个疑问,提出迷信确实危害非浅,但为什么生活中迷信活动却是那么常见?我们怎样才能破除迷信?这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通过分析大家都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这个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一个月后的情况汇报中,我发现他们有的通过向父母讲迷信危害人间的种种道理;有的用老师示范过和从别人那里请教来的各种小实验来识破巫婆、算命先生的种种骗人把戏;有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即自己的学习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与否,而并不是命中注定或菩萨保佑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原来的疑问,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发挥的空间也很大,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学效果极佳。 ﹙3﹚偏差反思 在一元与多元并存的时期,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肯定会存在偏差。偏差的存在并不可怕,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偏差存在的原因,那么偏差以可以成为生成的一种的源泉。有一节品德课上,我讲了一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听了边个故事后的感受。同学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称,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很傻、很可笑之类的。有一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我妈妈给我讲《狐假虎威》时评价狐狸聪明。”当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的时候,我没有采取扼杀的态度,而是引领大家共同来讨论。在不断的辩论当中,学生认识到狐狸是很聪明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们的聪明却用错了地方,是建立在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有悖于做人的原则。想想《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彼狐狸非此狐狸,怎能混为一谈、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而后者则是生存智慧。很显然是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学生在反思偏差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聪明,对智慧的打捞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影响。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感悟 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体验是学生以生活活动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中,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 1、生活体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的生活更是如此。多彩的生活也给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认识问题也不够全面,也很容易被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他们对实际生活中所遇到过的和观察到的许多情况会产生困惑,产生问题,特别是和书本知识对照,有些更是难以解释,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暴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免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和盲目的行为。如《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针对目前社会上迷信比较盛行的现象和学生中有不少人也对迷信现象表示认可的实际状况,我在上课时首先提问: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迷信活动,在学生们列举了看相、算命、看风水、巫婆驱鬼、拜菩萨、接送灶菩萨、做道士、庙里点蜡烛等现象之后,我又问:那么你们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当我了解到班级中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大人的要求下,有拜菩萨和到庙里点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