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指标,更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标。】
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
gdp指标是反映增长水平的硬指标,但不能仅仅用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江苏确定的全面小康社会包括三项核心指标,即:人均gdp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四大类18项指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统一。
要强调的是,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不能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指标,而更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目标值,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生态环境指标等等社会发展指标,均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考核指标。
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是要逐步转向社会发展。今后东部地区要形成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模式。因为这个区域的市场已相对完善,经济发展也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发展任务完全可交给市场、交给企业来完成的,政府的任务就是促进社会发展。
又快又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具有相关性,质量总是要有一定的速度来支持,但不等于说,抓了速度就会自然产生高的质量。】
科学发展要求经济又快又好增长。快是指速度,好是指质量。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从抓经济增长质量出发就能实现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即又快又好的统一。
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拉动消费需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开辟新的消费渠道;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着力发展服务业,使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结构转变。提升开放型经济,在引进利用外资时,注意引进附加值高或处于供应链高端的产业。
三是追求绿色gdp。绿色gdp不只是gdp中对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耗费损失的扣除,更是生态财富的增加。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点是,逐步将资源高消耗性和环境污染性产业淘汰出局,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工业;在工业和园区集中时,科学规划新型生态工业园;在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公共性投资的力度,规划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绿色工程、家园工程;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跨越高能耗高污染的阶段。
四是自主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面对现阶段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我国发展高科技从而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其目标是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路径有三方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进口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不可忽视的是,在高校和科研结构集中的江苏,原始创新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明确高科技的“源头”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相对来说,高校、科研机构掌握的高科技的国际差距要比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小。因此,高科技产业化的源头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高科技成果并推进产业化能尽快地缩短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企业是新技术的需求者和投资者。企业要强化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主动接受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主动参与技术创新体系。
富裕人民和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的现实体现是富裕人民。和谐社会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共同贫困不是和谐社会。收入是衡量居民贫富水平最直观的指标,也是“富民”最基本的内涵。因此富裕人民首先是增加人民收入。富民要增加人民的个人财产及相应的财产收入,其中包括不动产的增加,也包括持有的股权、知识产权。
科学发展所要达到的富民目标,不是一部分人富,而是大部分人富。因此富民不仅要看平均收入,还要看达到平均收入的人数。
减少低收入群体、富裕人民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因为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建立在低收入群体减少的基础上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就可使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接近和达到平均收入水平。不仅如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解决小康社会建设的拉动力,体现“富而思进”的道理。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意味着他们是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发展的推动者。全社会收入的提高也是由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带动的。中国的收入结构不应该是金字塔型的,而应该是橄榄型的,这是一种社会稳定向上的结构。
对收入增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即资产收入和经营收入。现阶段能够先富起来的人主要靠的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江苏实施富民优先的战略,就是要鼓励私人投资创业,鼓励企业家成长,鼓励科技入股等途径增加居民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收入分配拉开差距,有利于效率提高。但是,差距过大会影响效率。特别是收入增长基础上的相对贫困比低收入基础上的共同贫困更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
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更要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对低收入群体来说,重要的是提供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提供就业岗位。
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内生机制问题,即结构性调整和制度性创新。这两方面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过去的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新一轮城市化是解决城市功能提升问题,是要给城市“正名”,还城市以市场中心的本来面目。在短缺经济年代,城市成为经济中心是因为它是工业中心。现在工业制成品成为买方市场,工业中心不再是经济中心,只有是市场中心才能成为经济中心。过去的城市化是人口流动(农民进城),新一轮城市化是生产要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中心城市聚集。城市化、现代化的实质是各种优质高效生产要素在城市极化,是吸引并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的集中。
强化城市市场功能与提高城市中服务业比重相关。通过城市产业结构重组,将城市工业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其中包括积极吸引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公司总部及营销中心进入城市,使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
工业大市至多成为经济大市,只有发达的服务业与发达的制造业相配合才能成为经济强市。就是说,改变“弱市强县”现象的基本途径是“市”和“县”产业分工。在县区制造业发达的条件下,市区发展的重点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通道建设涉及四个方面,即城镇城市化,城镇是城市支持农村的中介;城市、城镇、农村要进行产业分工,避免过度竞争;现代流通组织进入农村,链接城乡产业;人才进入农村,成为新农民。
农业制度创新,一是要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二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其来从事流通、信贷合作和专业性服务合作;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四是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的建设;五是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增产增收。
新农民关键是农民市民化,其本质是农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如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有权利平等等方面。要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去,扩大城镇就业的机会,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农村特别是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让农民不进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各种市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