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1/1/2

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综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尽管教师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节思品课,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正如有了上好的原料,不一定准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上了思想品德课不等于自然有效地完成了德育任务,往往,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语言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且,更有教师凭着一知半解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这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是“散乱的活动”。这开放是“为开放而开放”,是“盲目的开放”。其实质还是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针对现状,我尝试着从“实”与“活”两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使学生会学、爱学,从而改变思品课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
一、“实”就是让自己的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实质出发,不求看似红火、貌似热闹的教学活动,老老实实地遵循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基本形式进行操作,实实在在地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一一安排到位。
1、教学目标要落实
任何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都是盲目的教学。任何偏离目标的教学活动,也都将无益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必须提出明确而确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行动。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设计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家人关怀我成长》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表达对父母的爱。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听小故事《吃甘蔗》,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再让学生把父母对他的好说出来,从中加上适当的停顿,再以诗歌的形式朗诵出来,从而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最后填写“亲情卡”,并且当场让学生给能用电话联系的父母打电话,亲情诉说填写内容,表达孩子对父母的爱。这样的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内容选择要丰实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教学中要打破这种“单色调”的教学内容,将教材中具有创造性、改造性因素的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和整理,提倡教学的创意,以形成丰富而实在的教学内容。(1)、生动性创意。当教材内容比较简略、平淡、抽象时,辅助手段应尽可能丰富、生动、具体些。教学插图是静止的,辅助媒体则应是活动的。教材的展示可以是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录象;也可以是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动画;还可以是声情并茂、幽默诙谐的学生表演等。这犹如烹饪,色香味俱全的更能吸引学生的食欲。(2)、透视性创意。每篇教材几乎都是由一幅或几幅图例引出观点和道理。要把图例剖析好,要把道理讲透彻,关键在于教师的动力。教学中可以反面图例正面说,或者老话题新视角,他山之石以供我用等,将教材立体化、深刻化。(3)、开放化创意。学校德育无法在德育环境中对其不利的那一部分采取鸵鸟政策予以回避,无法堵塞学生在校外接触这些因素的各种途径。与其听任这些不利因素自然的影响学生,不如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允许学生经由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最终“自主”得出其认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3、课前准备要扎实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所限,小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对较少,对于有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结构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的环境条件,课前让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感性材料,将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1)、搜集资料。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文明理,加强感性体验。如我教学生认识我的祖国时,课前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第一组搜集表现祖国美丽富饶的图片;第二组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第三组读一读描写祖国风貌的书;第四组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争得荣誉的人物及事迹。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信息,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2)、参观访问。上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如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时,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中都有一到两名学生家长是农民,让他们去采访这些叔叔阿姨,聆听叔叔阿姨们示范讲解粮食从种到收的过程,并亲自下地体验耕作的辛苦。学生通过听、看、试,认识到粮食是劳动人民用一滴滴血汗换来的,从播种到收获,期间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不应浪费。

二、“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的教学,课上师生互动,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
“活性”是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真正体现了教学的“精髓”。它将生活融入其中,注重对话与体验,关注预设和生成,探索新颖的学习评价……
1、教学应当活在儿童生活中
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可见,教学活动必须依赖于儿童的生活,将之分离“恰如在岸上教孩子游泳。”
⑴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
“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是指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连接生活的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作为德育的载体,品德课教材大都来自生活,比较符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但作为教本,相对现实生活来说,又总是滞后的,永远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时,教材的编写面对的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是全体儿童,注重的共性较多,因而一些教育内容不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如《农贸市场》一课,我紧密结合萧山的物产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家乡的物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特点,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⑵化解教材与生活的相驳点
这里的相驳是指现实生活与品德实效不相符的现象,孩子的表现为知行不一。究其原因,是以往我们的品德教育过于空泛且远离生活现状,只滞留在晓之以理的简单知识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保护环境卫生》一课,尽管学生在老师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对教材渗透的道德观点有所掌握,也产生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但由于现实生活中脏、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有些学生受其影响,依然我行我素,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鉴于此,我在这堂课中,开展了“美化家乡”的活动,布置学生去发现他所生活的村庄有哪些卫生死角?存在哪些问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请设计出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讨论,显得煞有介事。课后,我发现学生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展示他们眼中村庄的美丽,有的在村里设置了宣传窗,有的把小河围上了护栏……这种价值不在于图的美丽,而在于对学生生活有价值的引导。作为成长和发展的人,儿童本性上就需要价值引导,也只有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教学引导下,才能得到成长。
2、教学要活在学生的对话、体验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屏弃“告诉”、“灌输”、“一味的训练”等学习方式,要注重“对话”和“体验”。
⑴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的对话教学。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构建意义;生生通过对话,为同桌间磋商、小组间研讨和全班同学间的交流营造了平台;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交流,享受成长的快乐。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要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是教师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具有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使反馈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对话双方的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反馈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前启发讲。即在活动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活动的要求和重点,提示方法、经验和注意事项。
重点地方着重讲。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的挖掘,该品味的品味,该讲深讲透的讲深讲透,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疑难之处明确讲。当学生活动中遇上疑难时,教师要清楚地讲,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
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