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6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第2页

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2、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

不可否认,高校弱势群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而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也至关重要。心理咨询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通过咨询活动,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引导劝告和教育,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促使其心理、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新旧观念的相互撞击,不论是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是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出现了不忘初心理问题。他们希望能得到理解和抚慰,向人倾诉,如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失败、毕业择业等。高校的咨询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对矫正学生不忘初心理和行为,调节情绪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心身健康和谐发展,确实可以起到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有许多高校还未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有名无实,而且体系很不完备,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远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即使是相对而言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少数高校,实际工作成效仍不理想。

3、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应把人文教育重视起来,这在理工科院校尤为重要。而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即是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安排学科门类和课程内容。

在教学管理上,应把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起来。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文化水平,而且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学校教育应将之纳入教学规划,给予必要的重视。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以及往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举行讲座和谈心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分享成功人士的宝贵经验;而学校则重视对这方面的课程、课时以及教师资金的投入,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要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正确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4、净化校园环境,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和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姿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涌入,严重地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动摇了一向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震撼着学生多年构筑的精神世界。

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悄悄地侵入学生的心灵,腐蚀学生的灵魂,消磨学生的意志,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较低、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学校必须主动加强对港台和外来文化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社会环境里,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使之不因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心理矛盾的冲突,而在迷惘中彷徨,挫折中沉沦。

5、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上,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形式:一种是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在太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对学生放得太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结果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条件,没能够锻炼到自己。

因为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锻炼学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在抓好学习的前提下,“抓大放小”,在总体方向上为学生指明道路,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学校管理者应在宏观上领导各院系沿着学校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使各院系学生工作围绕学校这个大的核心运转,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而院系在管理自己的学生时,则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对他们不妨放开一点,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既能为学生锻炼自己提供机会,又能在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比较,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就能形成学校——院系——学生的统一体系。学生能在自己所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建立起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至于在终日惶惶中找不到方向,荒废了时间和精力。

当然,弱势群体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努力,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成长起来,更需要他们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向上,不断充实自己,去适应社会,做生活的强者。

注释:

[1]《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苑歌《中国企业报》4月12日 第13版。

、[3]、[4]、[5]《大学生心理健康》耿俊生、张存库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版第49、49、50、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