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对策建议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5/6/25

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对策建议


5月份,我被组织选派挂职锻炼,担任镇党委委员、村第一书记,兼党建指导员。近一年来,自己坚持沉到村里户里转变角色,溜炕头蹲地头转变作风,常学习勤思考转变观念,抓发展抓党建不辱使命,不仅熟知了村情,感知了“三农”,而且思想有了实实在在的触动:在村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仅靠镇村和群众力量远远不够,各相关方面要积极有为,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农村健康持续发展。
一、基本村情
村紧邻镇街道,是镇典型的山区农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2577亩,农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苹果面积300亩(大部分老化),核桃面积800亩(大部分为近年新栽),烤烟面积700亩(每亩年收入4000元左右,是全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群众经济来源单一,过去烤烟种植和劳务输出是多数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收入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23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527元)。全村5个村民小组,264户1036人,从事农业520人,二、三产业从业160人,有彩电仅200户、电话210户,参加合疗970人,参加新农保100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人。
村现有干部5人,党员42人(其中,女党员8人),村级组织基本健全,运转正常。
群众文化程度总体较低。全村高中(中专)文化程度57人,占人口总数的5.5%;初中文化程度223人,占人口总数的21%;小学文化程度401人,占人口总数的39%;文盲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55人,占人口总数的34%。
为了打破村经济基础薄弱、群众观念传统、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瓶颈,镇将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利用该村距离镇街道较近的优势,抓住拉大城镇框架的契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引导群众盘活商贸服务,努力争创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继续发展壮大烤烟、核桃、苹果等固有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发商贸、集市、物流等新兴产业,全力增加群众收入,使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进展,群众思变求变的心情日益迫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方向不明确、自给自足思想严重、种养业规模太小、作务水平太低、信息闭塞等方面的问题。
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严重。该村大多数群众由于受文化程度、社会信息、传统思想等影响,还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势,认为自己什么都得种,不去想能不能挣钱,更不去想能不能上规模,能不能求发展。
(二)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一再要求和指导下,村上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仅从现有项目入手,只重视面积或数量的扩张,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长远打算和发展目标,更没有远景规划,影响了群众发展的信心。
(三)缺乏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目前,在种植方面,村苹果、核桃、烤烟、小麦、玉米、杂粮、杂果都占有一定面积;在养殖方面,全村养猪49头、养羊30只、养牛26头,规模太小,数量太少;在二、三产业方面,全村仅有103人参与或者从事二、三产业,且效益一般,起不到带动作用。
(四)产业技术服务供需主动性不强。农业生产要提效增收,离不开技术服务,但目前村农民绝大多数都依赖于传统技术来作务,对新的科学技术和新肥料应用缺乏兴趣,不主动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咨询和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于受人员、资金和网点多寡等因素所限,不可能每季、每村、每户去上门跟班服务,导致新技术、新肥料和新农药的推广应用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桎梏。
(五)观念落后,信息闭塞,导致群众发展要求不够迫切。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村文化广场项目也已完成征地和附属物赔偿工作,将于明年开工建设,村址主体工程已完工,硬化了贯通新村的道路500米,并配套“绿色家园工程”,栽植中槐等风景树木200棵。包扶村的县财政局、县交通局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硬化村庄道路0.8公里,补修柏油路1.2公里等;“三告别”移民搬迁工程,现已搬迁群众114户531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0%,基础设施水、电、路三通工程也已全部完工,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但是,绝大多数群众小农意识严重,只满足于建新房、娶媳妇、添家具,生活用品自给自足,不考虑利用自身优势求发展。另外,由于该村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能人”太少,没有近在眼前的致富榜样,因此群众谋求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意义深远,作用巨大。但是,仅靠乡镇引导,干部督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乡镇引导,镇村干部真正转变工作作风,因地制宜拿出规划,在县级各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多管齐下,才可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发展之路。
(一)加大教育力度,彻底解放思想。群众重实惠、看榜样,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把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作为造福后代的大事来谋划在胸,拿在手中,落实在行动上;其次要认真走访和调查研究,针对村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用美好的前景来感召和鼓舞群众,使大家增强干事创业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要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村上的党员和“能人”,选取一些情况相近、效益较好的模范村前去参观学习,听取对方的思想历程和创业历程,用对方的发展成果刺激和鼓励他们带头发展,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和引导身边的群众,使大家最终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因村制宜,突出主业。就村来说,在种植方面,要在继续稳定烤烟种植这个“短平快”项目的基础上、淘汰已经老化的苹果和杂果园,集中精力发展核桃栽植,迅速扩大栽植面积,提高核桃种植规模,使该项目成为继苹果之后新的农村支柱产业。就该村目前情况来说,要充分利用紧邻乡镇街道的地理优势,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饮食服务等产业,鼓励有经营传统的户加大投入,适时扩大规模,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为将来有条件发展其它项目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可采取成立养殖合作社的办法,有钱的入股分红,有人的投劳挣工资,养殖生猪或牛羊,既可以实现规模化养殖,也能避免资金和人力不足等问题。
(三)跟进科技培训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镇村干部和县上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部门,一是要切实跟进农业科技培训。从开始栽植(养殖)起,就技术跟进,现场指导群众如何建园(建场房),如何施肥(饲养),如何防治病虫害(疫病)等,使产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避免群众走弯路或给他们造成损失;二是要培养自己的技术员。选村上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接受新事物快、愿意为群众的产业发展服务的年轻党员干部进行选派学习,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家门口的“技术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进,并为他们配备相关的常用仪器和书籍资料,让他们在搞好自家发展的基础上还能为乡亲服务;三是县上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乡镇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下乡进村入户,除传送关于项目发展的信息外,还要问问群众有什么困难,产业发展顺不顺利,并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使产业走上良好的发展之路。
(四)综合协调,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产业结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镇村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让镇政府领导知道群众在盼什么,想什么,以利政府决策;镇政府要及时听取汇报,认真研究当前现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一手为解决存在问题创造条件,一手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开拓和争取潜在资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服务;县上各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及时研究解决乡镇汇报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调整产业结构和项目建设这个“刀刃”上,真正形成各尽其责,大家动手,多方给力的良好格局,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