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新闻通讯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9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第3页
加以审核,对其中出现的事实性、政策性、知识性等错误加以纠正,以及提高文字的准确性、可读性,以保证新闻的质量。这是对“粘贴新闻”可能出现的漏洞加以预防或弥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另一方面看,“加工新闻”是使新闻适应自己网站的目标读者的一个手段,通过对一般流通的新闻进行合理的、不带歧义的剪裁,可以使新闻素材更加精炼,更加适合特定网民的需要。
目前,加工新闻成了各个网站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其中,标题的加工,更是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新闻竞争手段,对于同样的新闻素材,各网站通过不同的标题处理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的价值,也可以通过标题制造出吸引眼球的亮点。在各个网站,标题制作都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组织新闻”分为形式的组织与内容的组织。
从形式上看,组织新闻,最重要的是界面的设计。而网络新闻的内容组织,又可分为三个层面:挖掘各种新闻或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层面;策划新闻选题或专题并组织报道——中间层面;构造整个新闻网站或频道的内容框架——宏观层面。
解读新闻,是网络新闻的更高层次。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还在新闻深度的竞争,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挖掘方式的竞争。媒体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些什么,还要告诉人们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媒体要做的,不是让读者自己去费力地寻找那些联系,因为对他们来说,信息消费只是业余生活中一部分,他们不可能全天候地跟踪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还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一种跟踪与解读的工作,应该是由媒体来完成的。
对于目前的中国网络新闻来说,“解读新闻”这个层次,亟待开发。谁能在这一层面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在下一轮的新闻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
在网络新闻中,实现解读新闻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在新闻中解读新闻:记者在写稿时,就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做出尽量深刻的剖析。在网络媒体中,还有一种手段,那就是用超链接的方式来补充说明新闻。
利用评论解读新闻:评论是跳出新闻来解读新闻。这些评论可以由网络编辑记者撰写,也可以约请评论员、特邀专家点评。从形式上,既可以是独立撰写完成,也可以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
网友讨论新闻: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从自发性看,网友讨论的话题,必然是他们内在的兴趣的体现,因此,网友讨论的话题也会给做网络新闻的人建立起一个风向标。从群言性看,网友的讨论,并不完全公平理性,也不全是个体意见的表达。在此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许是不可忽视的,“沉默的螺旋”的力量、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也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作用。因此,网民的解读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它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而网民由此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加深刻。但无论如何,一个网站所拥有的网友资源,对于网站的影响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网络新闻竞争的加剧,各个新闻网站都在组织新闻与解读新闻方面加大了力量。因为,只有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升网站的新闻竞争力。
从总体来看,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是与网络新闻的发展模式的探求相吻合的,体现了中国网络媒体从“文摘式”模式向“原创型”模式的发展。
六、单向——互动——共动
——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新闻的发布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往往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只能充当一个被动的接收者。看什么新闻、什么时间看新闻等等,都是由传播者决定的。这既是因为传统媒介传播技术的限制,也是由于传播成本的制约。
但是,网络技术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成本的大大降低,受众参与传播,已经变成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
网络媒体正是在逐渐认识到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的同时,逐步提高与受众互动的能力,开发出新的互动形式,而从根本上,他们的受众观也在不断提高。
从单向到互动,是受众观的第一次变革。
从形式上看,互动的方式包括:
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常是以电子邮件、bbs或聊天室为沟通渠道。受众可以直接表达他们对媒体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受众意见调查:通常以简单的投票形式,了解网民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态度。
特约来宾与网友的交流:这些特约来宾包括专家、学家、明星、有关部门负责人等,他们可以就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通过bbs、聊天室等与网民进行互动。
受众互动:网友通过邮件、论坛等途径,就新闻或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人民日报》网络版是在传统媒体网站中最早开发互动功能的网站之一。1998年4月11日晚上,《人民日报》网络版“体育在线”专栏中的bbs论坛,就开展了记者与读者进行直接对话。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遭到北约导弹袭击,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便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为网友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个月后,该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目前,“强国论坛”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文论坛,也成为了国情民意的晴雨表。
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统一论坛”、“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等,也成为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强大品牌。
而在新浪,除了规模庞大、涵盖广泛的各类论坛外,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开设的动态论坛,更为令人瞩目。许多新闻事件在这里都能吸引到上万甚至数十万的网民发贴。这些贴子形成一股强大的意见力量。虽然在此之中,非理性的观点,甚至是漫骂发泄,都非常普遍,但是,它们仍然不失为体现民意的风向标。
利用互动功能的,不仅有新闻网站,还有它们背后的传统媒体。其中cctv与其网站央视国际的互动更为突出。从起,央视国际多次实现了与电视节目的互动,其中包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特别报道中央视国际与《东方时空》节目进行的网上互动直播、及春节联欢晚会,央视国际与电视晚会的互动等。
然而,互动只能说明传播双方交流通道的畅通,在互动过程中,传播者仍然是起着主导地位的,而受众仍然是接收者与相对被动的反馈者。但是,从网络新闻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一定的场合下,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与反馈者,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新闻的传播者的传播意向与行为。有时,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与新闻网站的作用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之间也渐渐融为一体,很难分出彼此,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
因此,网络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将互动的关系进一步演化为“共动”的关系。这时受众参与的手段主要仍然是论坛、邮件等基本方式,但是,他们处于更为积极的地位中。他们可以通过新闻的转发,提升某些新闻的价值,增加某些事件的关注度,也可以通过热烈的讨论,将个人意见汇流为公共意见。
“共动”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一系列事件,正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网民共动的结果。
以上这六大发展,是中国网络媒体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网络新闻的发展,不但对于网络媒体繁荣的意义重大,也将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