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干部下基层帮扶一周民情日记

条据书信范文 发布时间:2017/3/4

单位干部下基层帮扶一周民情日记


2月29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今天,是我参加下基层帮扶活动的第一天,说实在的,对于这项工作心里还是比较模糊的。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眼前的景象的确可以用破败、萧条来形容。几辆接送职工的大客车安静地趴在路边,车身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厂房的大门紧锁,窗户上的玻璃几乎全部破损,四面透风。办公楼的楼梯上有些水泥已经脱落,钢筋裸露在外面,就像是历经沧桑的古代栈道。楼道里的地面坑坑洼洼,几盏钨丝灯散发着昏黄的灯光。会议室里的墙面斑驳,桌椅陈旧。这和我之前所想象的国有大型企业完全是天壤之别,看来要想帮扶这样一家企业走出困境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在了解完该厂的详细情况后,发现要想彻底改变兰棉厂的面貌,让这个曾经的棉纺织龙头企业气死回生,扭亏为盈,仅仅给予资金上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进行体制上的改革。
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这也许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吧。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综合协调处科员
联系点:市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户:、
2月29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今天由保先财副主任带队,我们第四帮扶组的4个同志(同往的还有、2位),专程前往县镇河口村,与镇、村二级人员碰头,商讨对该村的具体“双联”帮扶措施。早晨9点,从单位(西北书城)出发,到达什川镇已是10点多了,见到了镇主持工作的镇长。该镇的书记调整提拔后,一直由南镇长这位女领导主持工作,座谈之间,有村民因土地纠纷找领导,南镇长安排司法所的同志进行了处理。
在南镇长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了第4组联系的河口村村委会。村支部马书记和村委魏主任及两委一班人在村委会接待了我们。时尚寒冷,村委会议室里生着火炉,我们围坐在火炉周围,边取暖,边交谈。南镇长和两委领导都建议我们将该村计生“两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户)中的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并初步确定了9户。
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分两组对村委会就近的帮扶对象进行走访。我和同志为一组走访了两户,很不凑巧,一户锁着门,一户门开着却没有人,向邻居打听,得知开门的一户户主是魏应成,妻子有心脏病,两人去镇卫生院看病去了。锁门的一户户主是魏宝根,出外放羊去了,他养了54只羊。沿途见到许多人家都有蔬菜大棚,而原来的果树业却已呈衰退趋势。
回来已是晚上六点半了,深感群众盼富思富愿望之迫切,群众生活依然不富足,“双联”工作可谓任重道远,而镇、村二级基层干部的工作确实艰辛,回想起以往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督查、考核中对基层要求过于严格,确实有点自以为是的理想化了。看来今后还得多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们的工作环境,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啊!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流动人口处处长
联系点:县镇河口村
联系户:
2月29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昨天下午,市人口委刚刚召开了动员大会,今天一大早上,王俊东主任就带领我和其它几位干部,轻车简从来到县镇红岘村,开始联系帮扶对接工作。
在村上了解到,市县镇村,地处干旱山区,有山坡地300多亩,年降雨量极为有限,基本靠天吃饭,因缺少水资源,当地农民种什么绝收什么,大部分农民已经搬迁秦王川生活居住,有的外出打工。村主任、书记、计生专干由一人担任,平时张生仁书记在青城镇租房居住。很少有人去村上办什么事情,张生仁书记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光杆司令”。
前几年,由市人口委资助的一口机井及抽水泵,经过几场大雨之后,抽水电机被损坏,蓄水池被冲毁,平时抽上来的水主要是为人畜共用。张书记考虑准备恢复水井,但没有资金,同时还想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座拦河坝,防止洪水再次冲毁蓄水池,影响人畜饮水。
据了解,该村现有老党员7名,都是入党几十年的老党员,生活比较困难,而且年老体弱,需要扶贫照顾,基层政权组织,党组织处于停顿状态,基本上没有正常运转,属于典型的空壳村、移民村、贫困村。
我们在认真调研后深深感受到,群众脱贫的愿望非常强烈,致富的道路非常艰巨,要想让该村发展起来,让群众富裕起来,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有所作为,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搞好调查摸底,精心制定帮扶规划,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经济上水平,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副调研员
联系点:市镇村、改地村
联系户:
3月16日民情日记()
星期二晴
3月16日,按照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我前往自己的联系户县镇河口村一组村民魏周银、陈玉兰夫妇家中。
详细了解她们的生产及生活状况。
,生于1953年10月,现年59岁,除干好自的农活以外,还在乡镇干一些临活(年收入5000元左右)维持生计。目前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没有参加科技培训,导致生产力不高。
妻子,生于1955年6月,现年57岁,身体不太好,视力差,几乎是看不见东西,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治疗,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夫妇是两女结扎户,大女儿魏宝娟,现年29岁,已出嫁,小女儿魏玉珍,现年16岁,在皋兰一中读高二,在交谈在得知,学习成绩不比较好。
在全面了解了联系户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收入、生活情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后,我想我要趁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春风,将以最热情的情怀,以最积极的行动,走向魏周银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脱贫致富。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流动人口处副处长
联系点:市县镇河口村一组
联系户:
4月5日民情日记()
星期四晴
今年春天,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陇原大地和着春的脚步拉开了帷幕。4月5日早晨,我们一行五人来到联系点皋兰县什川镇河口村。
我的帮扶对象是农户,他家的房子虽说是新盖的,但还是毛坯房,家里的窗户玻璃到现在还没安装,家里家具设施也相当简陋。我仔细询问了家里情况怎么样,他告诉我,“爱人马翠英今年40岁,患有严重肺气肿,一直长期服药。孩子今年就要考高中了,学习成绩还不错,家里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蔬菜,平时自己出去打点零工,补贴家用”。他还告诉我,“党的政策好,落实了计划生育助学计划,现在这座房子也是落实危房改造政策盖起来的”。细细算来,这一家三口人,除去必要的生产、生活支出,收入就所剩无几了。随后我又询问了春耕计划、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留下民情连心卡。
在返回的路上,我想起与见面时聊起的点点滴滴,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表面上看,他是我的帮扶对象。然而,他的乐观、知足、热情、正直、质朴,他的勉力维艰的精神,却深深的感动着我,让我感觉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真心希望我们的帮扶行动能带动社会各界更多的人,让我们的农民朋友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快乐。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市县河口村
联系户:
4月11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今天,是我们第五帮扶小组入户了解贫困家庭的一天。经过前期与兰州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计生办米主任的联系和协调,我们来到了几乎贫困家庭中进行走访。
应该说,有了上次的调查摸底,每月500—1000元的工资收入是兰棉厂职工的普遍状况,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贫困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的。但是,当我们实实在在地走近他们的时候,还是被我们无法想象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
斑驳的墙体,低矮的楼房,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什么,但当我们踏上钢筋裸露、坑洼不平、布满大小不一的窟窿的楼梯时,当我们为下一步的迈出心惊胆战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穷”,什么是“困”。
当我们走进困难职工家里,每家不足20平米的房子里住的要么是长期生病的家人,要么就是丧偶的父亲或者母亲带着正在上学的孩子,空荡荡的家里除了必备的灶具、床之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生活真是捉襟见肘。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走的这些人家的孩子,有的已经上大学了,有的还在上高中。尽管家生活很艰苦,但孩子们都很争气,个个都很优秀,而他们的父母也并没有被窘迫的生活而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相反地家里都收拾的干净整洁,很有秩序。我知道,是他们的坚强给了孩子们生活的勇气,教会了他们坚强和执著。也许这是其他衣食无忧的家庭的孩子真正缺乏的,也是他们很难拥有的品质。
一天的走访虽然上楼,下楼很是辛苦,但我们与帮扶家庭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综合协调处处长
联系点:市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户:
4月11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阴
今天下午,我与副主任、秘书长一同来到区街道社区走访慰问我们联系帮扶的几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虽然已过清明节气,但兰州4月的天气依然不太稳定,今天就是一个降温扬沙天气。我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联系帮扶户家中进行慰问,穿行在西柳沟社区那一排排破落、矮小的平房间,同行中有两个个子高点儿的人还不忘初心被低矮的房檐碰到头,脚下又是坑洼不平只容一人通行的窄巷,我们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帮扶户魏周娇、张鹏华、许荣春、杨永远的家里,他们每家都居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平房里,房子大都年久失修,低矮潮湿,只是屋内的环境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喜好稍稍做了点装饰和布置,经济情况稍好点的家里也不过是墙壁白点儿或是在地上铺设了地板革而已,这一排排低矮破旧的平房让我们感受到与现代的都市生活是那么地不相衬。
,男,46岁,省建四公司下岗职工;,女,44岁,兰州棉纺织厂下岗职工,家住社区四合院72-6号,儿子杨鹏,17岁,就读于市28中高二年级,家庭收入主要靠打临工和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维持,目前供养儿子上学是他们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初次看到这张分配给我的西柳沟社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表内的信息,我也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只是知道了这是一对眼下双双下岗的中年夫妻带着一个儿子在艰难的生活而已,心中不免对这个困难家庭产生了不少的同情和怜悯。直到那天走进了他们家冰冷、矮小、昏暗的房间内,才使我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和不安。
“再往前走就是、的家了,的婆婆生病住院,她刚从医院回来”,听到社区干部提醒的话语,我不由地打起了几分精神,想象着我联系帮扶户家中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呢?在一排平房的尽头我们敲开了杨永远家的房门,女主人前来开门,我们随她进入了屋内,一时间我不禁愣住了。这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啊!昏暗、狭小,透着丝丝凉意,正对门的一扇窗户上挂着一幅已经泛白的粉红色窗帘,由于平房窗外不时有人经过,所以可见主人平时也不曾将窗帘打开。今天是扬沙天气,室外已是昏黄一片,乍进到屋内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我想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照几张照片,竟连相机上的按键也看不清楚了。这时候听到有人说“快把灯打开!”紧张的女主人这才连忙打开了灯,一盏5瓦亦或是3瓦的节能灯慢慢亮了起来,随着光线的逐渐清晰,我环视四周打量起了这个一家3口人居住的房间:进门的墙边铺着一张小床,靠窗的墙边摆着一张略显陈旧的木质沙发,右手边是一扇虚掩的木门,里面也是黝黑昏暗,可见是主人家的卧室。沙发前有一张茶几,上面放着半瓶吃剩下的老干妈辣酱,四周黢黑的墙面上有好几个修补了的疤痕,紧贴着沙发靠背的墙上有几十道铅笔划出的痕迹,一看便知是顽皮小孩尚在年幼不懂事时在墙面上留下的“杰作”。如今他们的儿子杨鹏已经17岁了,想必这些都是他在6、7岁不懂事的时候画上去的,细细算来这间屋子至少也应该有不曾粉刷过了。我们一行几人进到屋内,这间小屋顿时显得拥挤不堪了。女主人局促不安地招呼我们入座,看上去小心谨慎,孙建生副主任坐下来与杨小梅拉起家常,聊起了他们家里的情况,这才使她看上去放松了不少。寒暄了几句话出来,屋外的寒风顿时包裹了我们,而我此时的心却也久久难以平静。这一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啊!没来之前已经想象着他们的困难了,却也不曾想在如今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在我们生活的省会城市里,竟还生活着如此贫困的人群!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区街道西柳沟社区
联系户:
4月17日民情日记()
星期二晴
上午,我们从兰州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途,终于来到了红岘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县镇红岘村。一路上我怀揣着激动与向往,在委领导的带领下走进了红岘村,迈出了驻村工作的第一步。与镇里和红岘村相关领导见了面,镇里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红岘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班子配置、集体经济发展、历史问题等情况,让我们对所驻村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镇领导们还特地提到了红岘村的村支书张书记,夸赞其工作能力强,富有大局意识。其实,我在来村里之前,对这位张书记已早有耳闻,知道他能力之突出,威望之高。开完会后,已是下午,镇里将我们送到红岘村,并与村里主要领导见了面。在村里,我看到了一排排破旧的房屋,这些都远远高于我的预期。该村民朴实,村民人口较少,由于不通公路,吃水困难。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平时村里只有几个年老体弱,无法外出的老人。该村共12户人,仅两户家中有人。在了解了基本情况,与村民逐一见面后,我们帮扶小组与下午4点启程返回兰州。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市县镇村
联系户:
4月19日民情日记()
星期四晴
今天,我和同事一行4人迎着早春淡淡的阳光,乘车1小时到达了联系帮扶点西固区社区,对各自联系户进行走访,发放民情联心卡。
我的联系户第一次是在社区见到的,这是第二次走访。我们直接来到社区家属院,眼前的一片让我很震撼:城市社区现在还有这样的住房条件?一排排全是60年代的土坯房。我联系的魏周娇一家和大多数贫困家庭一样,也是住的土坯房,是省建四公司下岗职工,夫妻俩在外打零工,儿子在兰化一中上高中,学习成绩优秀。一进门,看到她不大的客厅收拾得很干净,看到我来她也显得非常的高兴,第二次和她接触所以不觉得拘束。和她聊了一会家常,得知目前对她来说供养孩子上学的费用是主要的困难,希望通过我能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听到这些,我想我们应该趁此次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的东风,真的能够帮助一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也许帮不了多大的困难,但是我有信心,认识你也是我们的缘分,至少我们是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至少在市有我这样一个朋友”,我的这些话,看得出来实实在在给她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也将早已准备好连心卡交给了她,希望今后在生活和孩子的学习中有任何困难都联系我。
在回去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沉思,同是城市人,虽然都实现了温饱,但生活依然清贫,离小康标准差距还很大。想起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目的,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如何让这些城区的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还得好好动动脑筋,想想办法。
感悟:我个人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作为我能做的和做得到的都很微不足道。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给予她们的精神力量大于物质力量。
作者:邴永红
职务:市人口委协会基层指导处处长
联系点:区街道社区
联系户:
4月19日民情日记()
星期四晴
距离我委召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已有近两个月时间了,在这两个月里,我已经熟悉了帮扶户的基本情况并且已经积极联系、看望了我的帮扶对象一家。今天早上刚一上班,我们第二小组的四名同志就一同乘车再次来到我们的联系帮扶点——西固区西柳沟社区,看望各自所联系的帮扶户。
我所帮扶的对象名叫,42岁,是社区的综治员,丈夫刘金领,46岁,是省建四公司的下岗职工,每月工资只有170元,平时主要靠夫妻打工和领低保度日,生活比较困难。有一个男孩刘钦今年17岁,在兰化一中读高中,成绩优异。这一家还住在省建四公司60年代盖的平房里,屋内设施十分的简单、陈旧。见到我们来访,戴眼镜的徐荣春略微有点不好意思,诉说着生活的贫困和无奈。通过交流,发现我的帮扶户存在的问题:一是他们知识贫乏,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虽热情有余,但办法不多,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来源单一;二是孩子上学受到资金困扰。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决定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从思想上树立起信心,鼓励他们适当参加一些技能培训,能够拉下面子,走出去,尽快让家庭脱贫致富。其次通过结对帮扶,每年给他们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助学金,让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听了我们的一番话,徐荣春非常感动,连声感谢我们,并表示一定积极努力,鼓起勇气,增强自信心,努力改变家庭生活面貌。
虽然相互沟通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我们的帮扶并不能彻底改变他们家庭的贫困面貌,但通过这种心贴心的交流,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优越,对自己平时生活里的铺张浪费、对生活的怨天尤人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经常参与下乡活动,走向基层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感受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脱贫致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一定会取得更的的成绩。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区街道社区
联系户:
4月23日民情日记()
星期一晴
今天一大早,我和委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来到离市区100多公里的榆中县青城镇改地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结对帮扶工作。
一到村里,我们首先和村里的张书记就改地村的生产生活现状,帮扶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张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他介绍说:“改地村地处黄河南岸的半山坡上,自然条件恶劣。在家的村民多以种植蔬菜大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去年天旱,收成也不好,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外打工。村上没有集体经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全村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不足1亩,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全部用水依靠集留雨水和电力提灌,严重制约种植产业发展。”
听了张书记的介绍使我对改地村的现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是改地村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缺水造成种植业发展无根本保障,村民经济收入单一,全村生产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随后我来到帮扶对象张周秀家。走近她家,发现房子虽然是新盖的,但和邻居比起来,她家的房子却没有院墙。我首先向他们介绍了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结对帮扶工作的重大意义,留下了帮扶联系卡,她们一家听后都称赞党的政策好。随后我和张周秀夫妇寒暄起来:“家里的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张周秀说:“两年前盖的房,掌柜的是非农户口,在村上没有地,我们有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女儿长期患病在家休养,没法外出打工。儿子去年考上西安科技大学,一年的学费也要一万多块钱。全家就靠我们两个人种一个蔬菜大棚,家庭年收入不到一万块钱,还要供一个大学生,生活困难的很,到现在连院墙还没有盖。”
听完她的话,我问张周秀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她说:“我们想把蔬菜大棚的种植规模再扩大一些,等条件好一些了想再养些羊。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发规处副主任科员
联系点:县镇改地村
联系户:
4月23日民情日记()
星期一晴
今天,我们在委纪检组长和副调研员同志的带领下前往县镇开展帮扶活动,这是我处工作人员第一次去调整后的帮扶点镇改地村,我们处去了三名同志,、和我,一同前往的还有其他处室的部分工作人员和华夏医院的医护人员。
乘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青城镇,青城镇街道两边建筑古色古香,处处透着千年古镇的文化气息,古镇地处黄河岸边,黄河水可以自流灌溉,给人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
驱车上山二十分钟后我们抵达帮扶点青城镇改地村,这里与青城镇环境完全不同,一眼望去不见一点绿色,到处都是黄土茫茫,没有庄稼,连绿色的野草都很少见,偶尔可以看到几处日光温室或高架大棚。在村委会周边的墙壁上已制作完成了大型联村联户宣传标语、大幅的政策宣传栏及帮扶对象公示栏,很好的展示了前几批帮扶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到达后,华夏医院的医护人员马上开始了对患病村民的免费诊治活动,我们也按照确定的帮扶对象名单开始了入户走访,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生产生活情况。
改地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长期缺水,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人主要靠日光温室或高架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和养羊生活,生活较为困难。我的联系帮扶对象户主叫,今年55岁,妻子身体一直不好,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高国田家所在的改地村一社离村委会有二十分钟的路程,且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听说我们要来入户走访,他怕我们找不到他家,赶到大路边来接我们,他家共有一亩四分地的大棚,主要种植西瓜,但今年他家的蓄水池漏了,没有存到足够的水,浇地的水不够,怕会影响到西瓜的产量。
通过这次联村联户活动,自己对联系村及联系户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切身的感受,自己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联系村及联系户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发规处处长
联系点:市县镇改地村
联系户:
4月23日民情日记()
星期一晴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青城镇。到镇上后,与镇领导及改地村村支部书记张汉孝进行座谈,了解村上的具体情况,我们几人也都从张书记处了解到各自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了解完情况,我们也准备去村上与帮扶对象见面。
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二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帮扶村改地村。改地村距离青城镇南5公里,与青城镇简直有天壤之别,青城镇有水有树,而改地村一眼望去满目皆黄土,看不到一点绿色。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72户共216人,总耕地面积1841亩,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实际耕种174亩电力提灌地,人均耕种面积仅有0.7亩。
我的帮扶对象叫,今年36岁。进到她家,家里有3间砖木结构的房屋,屋子里收拾得很干净,她本人也收拾得干净利落。经过一番寒暄,我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家里共有4口人,耕地仅有1亩8分,丈夫在白银建筑工地打工,女儿在青城中学读初一,儿子在青城小学读二年级,她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顺带在家附近工地的食堂做饭,打一些零工贴补家用,而工程一完她也就没活干了。我问她对今后生活有什么打算,陶玉玲说:“她想搞养殖,养羊或是养猪,到时丈夫也就不用出去打工了,他们两口子就专心搞养殖,可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没办法实现想法”。我对陶玉玲说:“我回去后会向有关部门打听她家能享受哪些惠农政策,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她”。
通过这次活动,使自己对联系户的家庭、生活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实实在在感受到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后自己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早日脱贫致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发规处副处长
联系点:县镇村
联系户:
5月30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按照委帮扶办的安排,今天机关协会全体人员于清晨7:30准时从南关什字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于10:00左右到了去村必须徒步的始发地改地村。
从改地村到村约有5公里距离,听起来不远,但道路却异常难走,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走过的最难走的所谓的“路”,因为根本就不是路,是不下雨时的乱石滩,沙砾垣石乱麻麻一豁顺势而上,每行一步都要注目落脚的位置,不然就会踏空或摔倒或崴脚。返回时正值下午3点时分,山沟里没有一丝风,太阳把沙砾垣石晒得滚烫,人就像在火力行走似的,汗水不时流入眼中,但眼睛还必需睁大为脚寻找可落之地。下雨时这里就是山洪的泄道,根本没有人行的可能。即便到了不足百米感觉却是比较开阔的地方,仍然无路,我们只能时而羊肠窄垄,时而跃坎下崖晃着身子行进,最好的时候就是走在荒芜的山地上,同事们感到很惬意满足。
走了近2个小时,我们到了村。
村子只住了5户人家,共14人,人们很高兴,像过节一样欢快地招呼我们。
根据安排,我们机关党总支和农村党员共同举行了重温入党宣誓仪式,给红岘村捐赠了1万元修筑防洪堤坝资金,还带的米、油对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各联扶人员到联扶户家中做各项帮扶之事。
红岘村山大沟深,自燃条件恶劣,村民消息闭塞,思想封闭,加之生产力落后,发展经济生产无“路”,生存质量的好坏完全靠天而定,主观能动性上连梦想都无“路”,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帮扶,确实是我们遇到了难题。
在从红岘村返回的“路”上,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来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联想到红岘村的出路在那里,还是要靠“走”,“走”多了,不就趟出一条路来了吗!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纪检组长
联系点:市县镇村
联系户:
6月6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晴
今天,根据市人口委第四帮扶联系小组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保先财的安排,我委科技处相关人员一行4人再次来到县镇河口村开展联系帮扶工作。
到达村上以后,帮扶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帮扶对象家中,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生产状况、收入情况、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我的帮扶对象是村村民魏周银、夫妇,系两女户,大女儿生于1983年,已出嫁;小女儿生于1994年,身体健康,读高中;妻子陈玉兰身体一直多病,常年服药,无法下地干活。家里收入来源就靠种地,平时丈夫魏周银出去打点零工,补贴家用,生活的担子压在魏周银一人身上。我边询问、边记录,同时,积极宣讲省、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有关政策、规定,使帮扶对象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随后,帮扶队员又与镇、村两级干部就基层组织建设、村委会阵地建设和村上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中,村干部详细地介绍了各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就帮扶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我们在与镇、村干部及帮扶对象交流过程中,均表示要及时向委领导及委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尽早根据各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真正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和好事,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科技处干部
联系点:市县河口村
联系户:、
7月6日民情日记()
星期五晴
今天,我和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纪检组长杨建鹏、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副调研员驱车前往县青城镇,与镇政府领导和红岘村支部书记一同研究探讨红岘村联扶工作规划,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镇镇府,我们与镇政府领导和红岘村支部书记张生仁就红岘村的地质环境、人口结构、劳动力状况、发展趋向等问题对照国家小康社会目标的6大类23项指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初步商定从项目、环境、特色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5个方面制定红岘村联扶工作规划,以及分年度的具体帮扶目标。随后,我们又对全村每户家庭成员组成、劳动能力,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生产现状、发展潜力等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详细记录,逐一分析,提出红岘村脱贫致富发展思路。
返回的路上,一份帮助红岘村达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联扶工作规划在我的脑海里已有了雏形。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市县镇红岘村
7月11日民情日记()
星期三小雨转晴
早晨淅淅漓漓地下起了小雨,在这盛夏季节倒也凉爽,丝毫未影响到我们的行程计划。根据市人口委第四联系帮扶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保先财的安排,今天,联系帮扶队员一行共5人要再次深入皋兰县什川镇河口村开展联系帮工作。
在县镇河口村支委会,我们见到了镇、村两级基层干部,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个村主要的经济支柱全靠农业,可受自然条件制约,干旱少雨,单靠农作物收入很是微薄,而且这里一直是饮用窑水,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不过,通过镇政府的努力,这里马上要引入自来水了,听到这些,让我纠结的心稍稍有了一丝宽慰;随后我和帮扶队员一同走访了帮扶对象魏周银家,与这位农家人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妻子由于患病双眼几近失明,一女已经出嫁,一女正在读高二,家中生计全靠他一人打工维持,话语间,我感觉到这位农家人的无奈与愁怅,我们仔细的询问并记录他家的情况,将我委要资助其女儿完成学业及近日帮扶资金就要落实到户的好消息告诉了他,请他放心、安心开展生产劳动,听到这些,他紧锁的眉头有了稍许舒展,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啊!能资助我女儿上学真是太好了,感谢你们的关心啊!”临走时我们留下了民情连心卡,告诉他这卡上面有帮扶干部的电话号码,让他有困难、有需要就联系我们。
通过此次深入基层所见所闻,让我感觉到全省开展的联扶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在我委行之的联系帮扶措施下,带着真情实意,尽自己所能与各级帮扶干部齐心协力,使帮扶对象尽快进上致富增收的好日子。
作者:
职务:人口委科技处科员
联系点:县镇村
联系户:
8月3日民情日记()
星期五晴
午饭后,我带领两个处室帮扶队员前往河口村,为了不给基层增加负担,我们每次下去都是避开吃饭时间。
2点半到达河口村,大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帮扶对象进行了座谈,与村干部就基层组织建设、村委会阵地建设和村上经济发展进行了交流。
在与交流过程中,村上提出了一些困难,村委会办公楼修建多年需要维修,另外近期黄河水上涨,将用于该村灌溉的2个泵房损坏,3台电机烧坏,因村上资金,需要帮助,我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汇报予以帮助。随后,对于确定的帮扶7户对象,分别发放了1000元的结对帮扶资助助学金、慰问金、发展生产资金(其中2户帮助子女完成学业),看到魏存海新建房屋还没有安装玻璃,用塑料来挡风,我从口袋中拿出身上仅带的500元钱交给他,让他尽快把玻璃安装上,以好度过冬天。
同帮扶户座谈中,我就家庭收入结构、制约家庭发展的因素、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谋划发展的思路等问题与7户帮扶对象进行了座谈,并充分征求了帮扶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心,非常感谢市人口委对他们的帮扶,我再次向大家宣讲了省、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有关政策、规定,鼓励大家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家表示一定要加强发展能力,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联系点:市县村
联系户:
10月12日民情日记()
星期五晴
这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周末,天晴气朗,但毕竟时届深秋,早晨的微风里,捎带着一丝丝的凉意。按照委里的统一安排,我们宣教处和计生协会一行4人,早上八点半便从单位出发,又一次来到了我们的双联帮扶点西固区西柳沟社区,考核社区的宣教、协会工作。九时多一点,我们已经坐在了社区会议室里。听完了社区党支部祁书记对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的介绍后,我们对社区今年宣教和协会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都比较满意。我们询问记录了相关情况后,协会的两位同志,一位在查看有关表格,另一位被称为“大款”的综合处副处长小张,(他爱人是经商的个体户,大家戏称小张是“大款”)向祁书记谈起了由他个人向社区捐赠一批理疗器械的事宜,祁书记对此事很感兴趣。趁他们谈事儿的机会,我们宣教上的两位同志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再一次去看望我们个人联系的帮扶对象。穿过一条曲曲折折的胡同,来到了一片低矮的平房前,这是原省建四公司60年代的宿舍区,40多年前的建筑,低矮、简陋,大部分人已经搬走了,只有一部分困难户还住在这里。听社区干部介绍说,西固区政府很重视对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帮扶,这部分困难户年前就能搬进政府盖的经适房,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为这部分困难群众高兴。我们首先来到了我的联系对象户,两女户冯会霞家里。40多岁的冯会霞离异,无业,平时靠在街上摆瓜籽摊来维持她与两个女儿的生计,艰难的生活中,她把大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小女儿也在高中就读。坐在冯会霞低矮狭窄陈设简陋的屋子里,我们对她再苦再累都要供孩子上学,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发出由衷的称赞。我还特意说了一句:“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在困难面前永远不服输”。听到这样的话,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起来。看见屋子里她打好的几个大大的行李包裹,知道她这段时间在做搬上新楼房的准备,我们赶紧给她道了喜,我说,作为孩子们的舅舅,(我们帮扶第一次来到冯会霞家里的时候,我就认下她的两个女儿是我的外甥女儿)我今天没有带什么贺礼,我拿出200元硬塞在冯会霞手中,还叮嘱她,搬家的时候一定要通知我,作舅舅的,外甥搬新家,一床毛毯是少不了的。我们还要到另一家联系户去看看。冯会霞硬要我们吃瓜籽,装瓜仔,我们几个人赶紧道别,出了门。
作者:
职务:市人口委干部
联系点:区街道社区
联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