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行为与心态初探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8

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行为与心态初探

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行为与心态初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导和管理这一群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课题。

私营企业家在想什么?要让他们发展得更好,政府需要做些什么?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为此组织了调研课题组,调研形式分为三种:问卷调查、小范围座谈会和个别访谈。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面对市和各区县工商联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共发出问卷200份,通过各区县工商联发放、市工商联会员部随机发放、访谈人员当面填写三种形式完成。截至7月31日的最后回收限期,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84%。

小范围座谈由区、县级市工商联组织各自会员代表参与。

个别访谈的对象由市工商联课题组根据其企业的行业代表性和企业主的代表性选取,在本次调研期间先后与24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谈话。

根据调研收集的情况和数据以及工商联一直从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积累的素材,我们完成本研究文章,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论述:一、广州私营企业及私营企业家的现状。二、广州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三、改良营商环境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的探讨。

一、广州私营企业及私营企业家的现状

广州是私营经济的一片沃土,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私营业主,如个体户容志仁,何炳,陈兴昌,曾上书中央引起轰动的高德良,还有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全国政协委员、金象工业生产公司总经理谢仲余,等等。经历了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作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的民营经济也实现了一次飞跃。到今年6月底,广州私营企业从1991年的0.329万家增长到5.32万家,注册资金从5.1658亿元增长到512.2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3.55万人,雇工32.34万人。其中有15家注册资金超亿元,有42家私营企业集团。

广州市工商联根据1991年中共中央15号文精神,着力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其经济总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到6月,已建立起一支450人的代表人士队伍,在这450人中,有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3名,区、县级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19名。其中有广州市新太集团有限公司的邓龙龙、广州市宏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黄文仔、广州市迪森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常厚春、海印实业集团的邵建明、广州立白企业集团的陈凯旋、番禺香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苏志刚、广州新菱冷气集团有限公司的谭仲禧等一大批资产、产值过亿元的大户。

潮涨,潮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见了许多新面孔,看到更新、更强、更大的企业在崛起。比照我们在1998年初的相关调查,对广州市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年轻化、知识化

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家中,有165位填写年龄项目,据统计,50岁以下的有137人,占83%,比1998年初的调查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低于40岁的有66人,占40%。填写文化程度项目的企业家有156人,高中以下学历的有22人,占14.1%,比1998年的调查结果降低20.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6.8%,比1998年的调查结果高22.2个百分点,其中大专学历的是45人,大学学历的是25人,研究生学历的是3人。

企业家的年轻化和知识化使广州的民营企业更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刮起零售业改革旋风的广州市岛内价连锁货仓商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创,在1997年,23岁就创办了岛内价公司,现有货仓式零售商场13间,今年又更跻身国内零售业百强;年仅35岁的广州珠江物资供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鑫,投资6000多万在三峡库区兴建重庆天虹电缆厂,是全国电缆行业的重点骨干行业;广州市迪森热能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由五位均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合伙成立,从8年前只有8000元流动资金,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超过2亿,无论技术、规模都是国内同行业的龙头,国家把燃油(气)中央热水器机组的行业标准也委托他们制订。

(二)、行业分布广,发展不平衡

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以制造加工业和贸易零售服务业最多,分别占24.3%和40.5%。有两个非常可喜的数字,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家的主营业务和3家的兼营业务是科研技术,说明广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向科技型迈出了一大步。相信随着市场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行业将向民营企业开放,会有更多的舞台让他们展现活力和竞争力。
问卷对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50家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占29.8%,其中有10家超过1亿元,还有1家超过10亿元。最后两项结果超出我们的预计,让我们看到私营企业的巨大潜力。私营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从无到有到大,而私营科技型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崛起更令人惊叹,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至底,广州市的私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700多家,从业人员6.7万人,当年工技贸总收入303.26亿元,其中超过1亿元的私营科技企业有61家。

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超过70%的被调查企业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这些企业除了小部分依靠传统品牌或者独特产品经营保持生命力,其他大部分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部分企业的经营很艰难。我们在各区组织的座谈会上了解到,生产普通产品的小型制造业主对中国加入wto都普遍感到惶恐,他们觉得现在有关税收保护,日子也不好过,仅仅能维持而已,假如降低了关税,国外同类厂家和产品竞争必然使他们无法生存。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认为自己的企业经营情况属于艰难的有38家,占23%,属于面临危机的有11家,占6.6%。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关注广州私营企业“小”的问题,似乎广州大部分的企业缺乏跳跃前进的能力和动力。在分析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把原因归结为七点:

1.广州本地营商文化传统提倡稳扎稳打,较保守。很多参与调查的企业家对扩大规模持谨慎态度,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的私营企业投资欲望不高,准备或正在进行新投资的企业只有56.1%。曾经薄有名气的壹加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展雄、金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耀荣等因盲目做大进而非法集资导致债台高筑而遭遇失败的教训和97、98年的市场低迷,都在广州私营企业家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定的阴影。

2.广州大部分的小型制造业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低、利润低,在广州地区的扩张成本高。在广州以市场为手段进行的产业结构改革中,这些企业都属于将被淘汰的行列。

3.部分业主的素质仍然很低,管理能力差,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和大市场营销,但是又不愿意放手企业的经营权。

4.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使许多新企业刚起步就陷入困境(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本文第三大部分《改善营商环境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讨论)。

5.部分企业家对政策缺乏信心,一方面是对政策的持续稳定性有怀疑,例如1989—1992年,广州地区一些当时已经颇具实力的企业将资金抽逃出国,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对部分政策的随意性感到不安。

6.害怕枪打出头鸟。企业做大了,肯定会受到管理部门、政府和社会的注意,有一些企业主害怕受到不正常的骚扰;有一部分企业是害怕受注意后一些环节必须按章操作而使成本提高;还有一些企业是害怕过去的错误行为被查出而受到追究。所以很多企业宁可不扩张发展。

7、融资难。小企业本身就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无法获得抵押贷款,更不要说银行的信誉额度,荔湾区在由区财政出资成立担保公司,由于担保公司的收益与风险不均等,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低,一笔几十万的坏帐就使担保公司陷于瘫痪。而广州的私营企业到现在为止还未有在中国a股市场成功上市的案例,企业家普遍感到失望。

(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们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身影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媒体,他们的言行已经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例如今年的经济新闻中就有两件很有震动性的,一件是私营企业首次坐上广州房地产业的头把交椅,另一件是私营企业海印实业有限公司以近4亿成功竞买原广东贸易中心。

出于经济领域统战的需要,私营企业主当中较有实力的都被给予一定的政治安排。广州的情况就很明显,1991年,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只有2名,,增长到53名。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掌握的资源多,社会活动能力强,我们必须预见,随着社会民主建设的深化,他们将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必须要有预见性的及早加以团结和引导(具体讨论在本文的第四大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的探讨》)。

此外,广州的非公有制人士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意识较强烈。以广州市工商联为例,会员中的代表人士参与光彩事业的有近200人,共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3.4亿元,同时为贫困地区办学和各种公益事业捐款6000多万元。企业平时参与公益事业的付出更加数之不尽。这些行为重新塑造了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高了该群体的社会地位。
应该承认,由于私营企业对创造社会价值、解决就业、扶贫助困做出的贡献,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对该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总体来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的社会影响力是随着他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增强,其表现就是这个阶层的个性更鲜明、内聚力增大、社会参与度加深、社会地位提高、政府资源倾斜(具体讨论在本文的第四大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的探讨》)。

(四)、关心社会

在调查和平时的接触中,我们发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社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责任心,我们认为这是他们对自身企业经营环境改良的要求。在对企业家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关心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依次是:反腐倡廉,63%;社会治安,52%;法制建设,51%;环境保护,31%;社会福利体系,20%。一、三项反映的是企业家要求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营商环境改良的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由于改革滞后而影响私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二、四、五项是企业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中央政府目前着重解决的三个前期发展所遗留的问题。由此可见广州的私营企业家对社会经济、政治、民生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