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2/30

音乐课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音乐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十分迷恋音乐。我想让每一个动听的音符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滋润每一个渴望陶冶的心灵,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渐渐体悟到,仅从音乐去谈音乐,路便越走越窄。生活的丰富多彩赋予了音乐复杂而多样的表现方式,我们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认知世界的多种潜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对世界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就会缺乏丰富的情感,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单一而无生命的陈列。在教学中,我发现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只把音乐局限于听觉审美的界面,音乐就无法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换言之,听觉只是音乐作用于人的最直接最表层的因素,而本质上,音乐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在于通过听觉能够刺激起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于是音乐便给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世界。这样的认识使我加深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于是我试图在教学中进行改革,让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使音乐表现世界的丰富性得到全面而完美的体现。
唐代王维曾有一句很美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夜的静谧和美妙,诗的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声音,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以“急雨”比乐声的繁密,以“私语”比其幽细,以“莺语”、“泉流”喻其圆转入微,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其声清脆错杂,更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声激越。于是,在这里音响和画面完美结合,音乐刺激起形象(运动画面)的联想。真是美妙绝伦之作。所以,一首好听的歌,一首优美的曲子,必然能唤起想象。听觉能在人脑中产生画面使人产生感性冲动,这才是音乐艺术的审美真谛。于是,在教学中,我感悟到:乐和画是密不可分的。美妙的乐可以产生生动的画,反之亦然。所以才有“雕塑(画)是凝固的音乐”之说。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将音乐和美术的审美特性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育的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受“mtv”制作的启发,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具体而形象的体现,使本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具有了生动性,更富于诗意。所以,我在上音乐课时,便尽可能地将音乐或歌曲“mtv”化。于是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比如在欣赏意大利名歌《我的太阳》时,学生们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去观看三幅同一主题且不同色彩的“太阳”。欢快的音乐情绪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去描画[如红色.金黄色],而悲伤的音乐情绪常常用暗淡的色调去着色[如黑色.深蓝色]。学生们沉醉于跳动的旋律中,脑海自由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它真正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上把音乐和美术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可以用画家般的眼睛根据音乐作品的情绪自己去体会,去了解.去雕刻。一切美的东西就是这样相互融合、进而提升的。学生在整节课中自由发挥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人,在轻松的气氛中使音乐的整体意念融会贯通。
又比如在讲解所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和美术作品相联系,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在讲解乐理知识“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自然大调”过程中,请美术老师画出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让学生去感受,这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好像是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没有色彩上的区别。而讲到音乐中的“和声大调时”再请美术老师在原有的画上,在第六橘子下方画上阴影,好比在1234567的第六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形成了新的音阶12345b67.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快速的理解“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区别,是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在第六个音上降低半个音,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变化和美的升华,使音乐作品增添了凝聚力。而美术作品也在本来单一的画面上,形成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不正是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吗?[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过去,机械地将各学科分离独立,以为自成系统,但实际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事物是相通的,世界是综合的,而表现世界,认识世界必然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体美”、“数理化”、“文史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这种看似随意自然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各学科之间相通的本质。
[二]学科综合的意义,综合本身就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的回归。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音乐,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意义在于“综合”的理念有以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①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予高度重视。从艺术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沟通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的形式或同一艺术的形式的不同方面的审美表现手法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各艺术门类本来源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各学科都或多或少的与音乐有着一定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此外,只要音乐教学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那么,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能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它与师生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高度和谐,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美的语言动作、高雅的气质、丰富的表情、美的教学环境等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理性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师生教学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师生思维同步,进而与所学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可以有具体做法:其一,把包括与鉴赏,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创作,演唱,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其二:把音乐包括舞蹈,美术等在内的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其三: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②
英国作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就是说每一门学问都可以改变人的某种精神气质,而一个精神健全,感情丰富的人必然需要这所有学问都来发挥一下作用的。如果在教育中缺乏这种综合,那就会有“盲人摸象”的结果了。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如今的人才培养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改实践正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在教改中,我大胆的尝试了音乐和美术的结合,遵循了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虽然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我想教改的本身目的就是在于让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体系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来繁荣教育。那么这还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来完成,来努力。正如我在一本书的结尾所读到的“未来属于超常努力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抓住现在,来把握今天,来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见《中国音乐教育》,中化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issn1003-1138
见《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issn1004-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