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1/1/2
论惩罚教育的必要性第2页
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四、惩罚也是为了爱
一个犯有错误的学生家长曾经这样对教师说:“老师就像一个园丁,不仅仅是要能够给树木浇水、施肥,还要有胆量去砍去树木上那些旁逸斜出的树杈,这样,才能保证树木长得高大粗壮,成为栋梁。”也许在砍去树木的树衩时,树苗会痛,但是,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砍和裁,只是为了树苗能够长成栋梁。所以,园丁们,请别放下你们的剪刀。
就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
当然,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比如挫折教育等。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爱,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栋梁。
参考文献: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冯玥 汪文 《中国青年报》10月28日;
《把孩子的调皮当作最大的财富》 高子阳 http://eduol.org.cn(教育在线);
《惩罚: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余广华 《中国教育报》2月11日第3版;
《表扬批评奖励惩戒一样都不能少》 温德峰 《中国教育报》4月19日第3版;
《教育惩戒,在雷池边缘行走》 沈祖芸 《中国教育报》12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