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技巧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1/1/3
论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技巧
—读《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笔记有感对话式课堂教学,课堂越来越活,能力越提越高,如何充分体现改革精神,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本来面目于学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教学探索者面前的课题.根据笔者的探索感受,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课题突出表现为要求教师能设计出出色的问题.因为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阅读学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其中体会较深的内容做了笔记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体会如下:
首先,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教授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成功的创设了必要的背景.他先进行一次考试,看到成绩后,很多学生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可以加分,但只能给白人学生加分,而且十美元加一分.这样激起班里大部分学生的不满.学生们向教师投掷书本,食物,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盾牌掩护自己并用水枪扫射学生.事后,教师才向学生点明刚才那混乱的一幕正是南北战争前,林肯所面临的历史背景.
无疑,这次教学的情景设计是成功的.类推到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讨论经济现象还是学习法律常识,只有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才能更多,更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下面问题的打开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许多教师报怨死气沉沉的班级,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试举一例,进行分析说明.在上海市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依法保护自己合法经济权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导入新课用的就是一段录像,录像中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学生们所熟悉的社会上打的付假钞或赖车费等现象.其目的就是要在引起同学们对本课兴趣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摆脱目前课堂环境的束缚,更快更全身心地投入经济权益的特定概念范围.
而紧跟其后的问题设计中,笔者也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没有习惯地按照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这一惯常思路来提出问题,而是相反,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也需要保护这一较冷僻思路来引出问题.令学生觉得经济权益这个看似熟悉的概念还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好的问题必须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分的空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关于这个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很苦恼的来问苏格拉底,说自己怎麽也学习不进.苏格拉底端给他一盆水,让他把头浸在水中,然后自己用手摁住他的头,不让他出来.当那个学生终于挣扎着抬起头,苏格拉底问他:刚才他在水中最渴望什麽那位学生说:空气.于是苏格拉底让他回去自己思考刚才他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天,那个学生兴高采烈地来找苏格拉底,他已经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只要自己象渴望新鲜空气一样渴望学习,肯定是能够学进去的.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举一例,以进一步探讨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新思路.上海市九年级政治教材第六课《明确社会责任》第二框中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贡献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这个问题,面临的困难是,教材所上升的理论高度: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要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这些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如果把相应的哲学概念,理论解释一遍,恐怕既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又不得要领.
笔者原本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详细的思路,只是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只要有了社会责任意识就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吗请举例说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一句话却令笔者茅塞顿开.一个女同学举例:上海市劳动模范徐虎是一名优秀的水暖工,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可是他也不见得每一次都修得好.
受到启发的笔者马上把问题展开:话说有一次徐虎接到报修,一户居民水管爆裂,请他去修,可这次徐虎却没有修好这根水管.请你设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了几个原因:①徐虎真的遇到了技术难题,不能解决;②这户居民家用的水管是进口产品,国内没有生产,徐虎手头没有备用零件来替换,所以没法修;③水暖工各有各的管辖范围,这户居民恰好不在徐虎的管片上,而负责这个范围的水暖工不高兴让徐虎帮忙;④徐虎住在上海的东部,报修的居民住在上海的西部,这家人想想太不划算,索性在附近找人修了了事.越回答到后来难度越大,因为容易想到的都被说过了.但同学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课堂里一片沸腾,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启发,学生又说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⑤这户居民的水管已经彻底地烂透了,徐虎觉得修了是浪费,干脆建议他们换一根新的;⑥徐虎在路上遇到了塞车,错过了与客户约定的时间;⑦这户居民的水管是私接的违章用水,徐虎不能为他们修……
最后同学们说出了大约十条原因.如果不是时间原因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对已经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区分,这里有的是属于来自徐虎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属于来自外部社会的原因,而这里面又可区分来自不同方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这时候笔者进行了总结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有利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付诸于社会实践,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二者区别的一方面
接着笔者又乘胜追击,问:徐虎作为我们上海乃至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在困难面前会不会就此罢手轻易就放弃努力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分析:徐虎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技术难题他会想办法攻克,没有零件他会通过技术革新来代替……
这样教学中的下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作贡献还有一致性的一面.有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大不一样.
这样,本来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枯躁的灌输变成了自主,愉快的获取.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其实笔者的收获和学生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它向笔者显示了教学改革的无穷魅力和永无止境.告诉笔者:什么叫作教学相长.教师并不应该用俯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该认为学生比老师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是正常的.苏格拉底曾说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他的帮助使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本已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他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催生婆,想来意即在此.
同样,在笔者所教授的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按同样的思路进行了另一个案例的分析:一位公民想捐款10万元在某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可是最终没有如愿建成,你能设想哪些可能的原因
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没有前面一个班级活跃,但这次教学实践效果也不错,同学们共举出了八条原因.令笔者颇感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是每一门学科对学生形成影响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手段.可以说教学成败系于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孜孜以求的.面对新时代的日新月异,如果我们还是一成不变,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势必使政治课更加显得面目可憎空洞无味,本来应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触动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能否抓住时代提供的契机就成为关键.愿我们的教育教学早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