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 探究好教学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8

走进新课程 探究好教学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呢?这是我从教近十年来始终苦苦思索的问题。似乎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标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广义地说,就是教师传授学生一切真理和一切知识,一切技术和技能。他的教学理念在于“传、授、解”。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通用的经典教法是:上课伊始教师便做题解,然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分段,熟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只要教师教得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语文课。9月,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断“表演”、学生踊跃“配合”,就是好的语文课。目前,一些公开课上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表面的东西较多,深层次的知识较少,听课的老师附议者有,反对者也有,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究竟怎么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现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且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被教;学生不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也同时在教。
新课程教学观所倡导的教学不仅仅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他们会有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我们必须站在各个不同的角度,用“心”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用“心”去施教。
二、转换教师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伢统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全由教师确定,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只要接受就行。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将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学生所得的知识多数情况下应该是自己主动探索的结果。教师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长者”,也不一定非要满腹经纶,而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平起平坐”的大朋友。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不是以灌输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构建知识,共享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与价值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是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21世纪的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同样,教育也需要合作。各教师要学会合作,善于合作,要在合作中学习,在互动中发展。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师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教学中的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最基本的前提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以僵硬的教条压制学生,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抑课堂,而是必须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建立合作的、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来进行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课堂上,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与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魅力,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现在的师生交流方式最为有效的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旨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三、更新评价方式: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发展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的综合性评价。开展综合性评价主要是发现和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弘扬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实施评价,还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总而言之,好的语文教学就是能从文章整体出发,摒弃琐碎的分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不教之教,使学生获得成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