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6/7/18
关于市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湖南省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特别在粮猪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6元,增加221元,增长7.5%,是近六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粮食、生猪为农民增收177元,占去年农民新增收入的80%。本文结合该市的实际,就优化农业结构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结构调整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该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该市工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大刀阔斧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而农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一些,该市农业结构要在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创新工作思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村全面小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站在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高度来抓农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农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为标准来检验农业结构调整,就更直接地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有大工业的带动,城郊农业的特色,交通发达的便利。基于这些优势,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他们探索用工业化理念、国际化标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等新思路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实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三化”并进。在具体调整思路上,坚持传统农业调高调优,重点是抓好品种改良;特色农业调新调大,重点是抓好种草养畜;产业链条调长调全,重点是抓好龙头企业;非农产业调快调强,重点是抓好乡镇工业;非农人口调多调集中,重点是抓好农村小城镇建设。
(二)创新调整模式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三化”:即化农业为工业、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他们始终注意把握以下几条:一是用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在坚持强工富市、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基础地位,把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二是用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现代工业的项目贮备、引进、融资、建设、管理、质量标准、包装、品牌、营销等理念引入到农业发展特别是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做大做强上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是用开放的思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通过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农产品市场动态和质量要求,引进资金、人才、管理、品种、技术,按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四是用市场化的运作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注重用典型示范、科学引导、法制化管理来指导推进工作,少用行政手段,不搞强迫命令。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创新的有效形式。对农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十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十农户”等形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目前全市各地农业结构调整都不同程度注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和模式。最基本的方面是逐步建立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将土地适度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集中。加快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激活和引导民间资金、国外资本进入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
(三)创新工作方法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要创新工作方法,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上,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要跳出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不在传统模式上打圈圈,不在产品结构上搞加减法,不在种植区域上作简单移位,而是根据的实际,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农业当企业来办,以产业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以特色创优势,以规模求效益,以品质谋发展,走大农业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应该坚持和不断完善。根据新阶段新目标任务的要求,在创新工作方法上他们着力于实行“四个带动”:一是项目带动。就是要象抓工业、城建一样,筛选一些大的项目,集中力量,加大力度抓好项目的建成落实。通过项目带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带动,加快产业化进程;通过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提升农业的地位。二是示范带动。通过示范,使人学有榜样,进而推进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三是开放带动。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争取上级的大投入,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四是激励带动。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利好农业农村政策,充分激励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乡镇绩效考核办法,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更硬、更实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励和调动乡镇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二、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效的。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比重有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由“两级支撑”(种养业、乡镇企业)向“三级联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小城镇建设)转变,目前市的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地位中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差距还很大。突出的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特别对农村劳动就业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研究不深,调整力度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做强做大粮食、生猪、湘莲、蔬菜和草食牲畜等传统优势产业。具体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把握我国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性过剩特征,充分认识加入wto后市农业面临的挑战,适应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种植、养殖模式,建立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结构合理、总体优化、效益提高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实际,进一步推进“粮猪”二元结构的优化,或向“粮猪经”三元结构转变。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以聚宝米业公司为龙头的全省优质、绿色生态米产业区,以宏兴隆湘莲食杂公司为龙头的湘莲产品集散加工中心,以恒盾、仙女竹业和茶恩寺镇为龙头的竹产品集散加工市场,以护潭、响水蔬菜基地为龙头的蔬菜集散基地,以昭山晴岚公司为龙头的花卉苗木集散基地;以先锋、伟鸿、港越和三旺公司为龙头的肉食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以湘乡怀其、强力等猪皮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皮革工业园区,以新五丰行育种中心、北农大种猪场为龙头的种乳猪集散基地;以农博园、原种场(农科所)、林科所、三益种养研究所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以昭山乡为重点的长株潭三市的中心花园,以及韶山、乌石、昭山、水府庙、隐山等旅游景点附近的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特色。
(二)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带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市场风险,实现农业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突出抓好龙头牵动、利益联结两个环节。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一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基地,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与市场需求衔接、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原则,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成水稻、牲猪、湘莲、蔬菜和草食动物等几个成熟的大型产业化链条。二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其带动能力。要引导龙头企业实现引进做强、联合做强、靠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依托基地,面向市场,加大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等企业改革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几个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功能强的龙头项目和市场,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开拓、综合服务和利益联结能力。要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合理的科学分配关系,确定合理的利润补偿和返还机制,使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三要积极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完善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和规范农民建立自己的区域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如养猪协会等。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合作与联合,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提升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解决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一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培育和建设一批与产业化紧密联结的加工、流通、服务型企业;二是与大企业、大集团挂靠配合,主动加入其生产经营体系,发展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来料加工企业,推动乡镇向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方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导向原则,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乡镇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大力提高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乡镇工业企业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使乡镇企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到更多的收入;三是抓好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小城镇群落。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径、最长效的措施和最理性的选择。要富裕农民,就只有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镇当市民,这是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硬道理。“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引进先进生产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一些地方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抓好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打工经济。目前,市农民外出务工已达34万多人,按年人均收入6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收入20.4亿元,这是一笔农民无法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加强组织引导、加强技能培训和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得力措施,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引导、管理和培训工作。全市已全面建立起了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健全了以农民就业培训系统、维权服务系统为重点的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服务,促进打工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力争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外出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增收3亿元的奋斗目标。
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调整方向、发展规划,监督、检查、协调调整规划的实施,确保调整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成立专家小组,进行科学决策,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市直各有关部门,切实按照规划提出的总体布局,分别研究制订分产业、分产品的专项布局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进度,分部门负责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有关县(市、区)对规划的实施负主要责任,研究提出适宜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基地建设方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规划实施。
(二)落实优惠政策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近年来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特别是对龙头企业在征地、办证、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严格控制涉农收费,对涉农收费认真进行清理审核,坚决取消没有政策法律依据的收费项目。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企业所需办理的工商、税务登记和各种过户手续一律从简。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交易签证中介费用一律按现行标准下限收取。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粮猪加工龙头企业在收购、运销农产品上开辟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确保畅通无阻。
(三)加大农业投入一是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允许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户单独或联合承包经营和建设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鼓励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党政机关以及个体私营经济以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产业化开发;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企业中介组织为主,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招商对象内外并重,尤其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企业。招商方式采取经常性招商和在目标地设立招商机构或派驻专人,并推行网上招商等方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多种所有制农业企业参股或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三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计划、财政、科技、国债、农业信贷资金,向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网络体系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业的专项支持。
(四)搞好协调服务重点是对龙头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各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比如,在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上,政府应积极在企业与乡镇、村、农户之门牵线搭桥,为企业和基地联姻创造条件。同时还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对市(县、区)直部门特别是农业、计划、财政、交通、国土、水利、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金融及其他相关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整体联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五)注重引导示范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既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刷新的实践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规划、指导和示范。在规划引导上,要着眼于培育优势产业、区域特色产品,根据自然条件优化区域布局,以此引导市场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在工作指导上,要注意把握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抓住推进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从以行政指挥为主转到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上来,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转到加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当好引导者服务者和“裁判员”;从一般性号召转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上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典型引路上,要立足区域实际、发展具有带动效应的典型,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倡导和推广,力促农业结构调整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