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怀志丹话“割据”

宣传动员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9

兼怀志丹话“割据”

兼怀志丹话“割据”


1959年,李建彤著有一部传记:《刘志丹》,传记中说:“陕北根据地是在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刘志丹通过武装斗争,创立的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和井冈山一样的道路。”
1935年9月12日,《大公报》刊登了整版消息:《徐海东窜甘陕匪势猖獗》、《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志丹徐海东有合股趋势》……
徐海东,别号“徐老虎”,中国工农红军25军军长。1934年秋,开始从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刘志丹,黄埔高材,“一代农王”,时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先后创建了陕甘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并于1934、35年间将陕甘、陕北根据地打成一片。1935年9月,红25军和陕甘红军在陕北会师。革命力量在发展。
1935年9月,遵义会议时过大半年,长征途中的毛泽东,无意中看到了这份报纸。高瞻远瞩的他立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小时侯看俗小说,总见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唯军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所凭,有所依。
毛泽东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在陕北根据地存在之前早即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李立三不知道,王明也不知道。叫嚷着苏联模式,攻占大城市,结果一次又一次失利,给革命带来沉重的损失。王明去苏联之后,王的国内代理人博古也不知道这个道理,共产国际来的瞎指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也不知道这个道理,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战略大转移。
张国焘似乎也不知道这个道理。1935年3月,中央红军退出苏区时已半年,红四方面军还占据着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川陕苏区,但是,1935年5月,嘉陵江一役后,竟忽然间永远放弃了这块浴血经年的土地,轻飘飘的拱手让人,从此踏上霜风血雨之旅,再也回不去。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对心的“割据”,是不是一种更高级形态的割据呢?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初到陕北吴起镇,陕甘晋省委左倾主义者正磨刀霍霍“肃反”,刘志丹昂首挺胸,身系囹圄。毛泽东急派贾拓夫人传令——“刀下留人!”
刘志丹送给救命恩人一双“棉窝窝鞋”。毛泽东舍不得穿。
1935年11月,天寒战士衣正单,中央红军军费难,毛泽东想到了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陕甘晋革命军委会主席)。
同样是6、7千人的队伍。只有7000元,徐海东拿出5000元,自己留下了元。
时隔多年之后,毛泽东仍感慨,“徐海东(也不会少了刘志丹吧?)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发动东征,刘志丹率部出师,连克10余县,不幸遇难山西前线。
1936年6月,为纪念刘志丹,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志丹县。
刘志丹的肉体消逝了,但刘志丹占据了人们的心,刘志丹的传奇,仍在民间传扬……
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为他吟诗:“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美国友人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却说: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的天鞭”……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长足发展,但贫富差距也逐年拉大,超出国际警戒线。
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宣读《决定》,誓要缩小城乡和贫富差距,消除正在扩大的不均衡,缓解社会紧张,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令人鼓舞的消息,“割据”人民群众的心;党的领导,社会的发展,定将“艨艟巨舰”:“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