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供电局冲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宣传动员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5

2010年供电局冲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召开一个班组长及以上骨干参加的会议,名为2010年全年工作冲刺动员大会。冲刺原本是体育运动术语,指赛跑临近终点时突然加速向前猛冲。引申到一个单位的工作,就是指抓住最后的时间朝目标全力冲击。全局员工要以善始善终、尽善尽美的态度,抓住今年剩下的66天时间,全力以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各项目标任务,为2010年的工作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次会议之所以只要求骨干参加,就是说,骨干在冲刺阶段承担着重要的“冲锋陷阵、率先垂范、攻城掠地”的职责。古往今来,大凡在战斗中能够取胜的军队,无不是靠各级“长官”身先士卒,高喊“跟我上”的口号而赢得的,从来就没有胜利是靠士兵们自发的努力取得的。干工作同样如此,班组长、供电所长、部门负责人没有清晰的思路,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不带头冲、带头干、带头拼,工作任务同样是完不成的。所以,在这年终各项工作任务冲刺的紧要关头,骨干首先必须豁出去,切实发挥好示范作用。

从目前全局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情况看,有喜有忧,喜忧参半。

“喜”的一面是:到目前为止,全局安全生产形势比较稳定,没有发生“一票否决”的事故和问题,没有被上级查处的严重违章作业现场;生产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周例会在统筹全局生产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大生产、大安全”的理念逐渐深入;农电员工观念有所改变,农电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多经在内外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保持了去年以来平稳发展的水平;班组现场培训竞赛在市局比赛中取得了团体第二的较好成绩。

“忧”的一面是:一是营销农电指标比较落后。完成了计划进度的指标不占优,有些指标处于落后水平。特别是电费回收率、线损率两大指标;营销专业工作发展不平衡,在高损线路台区降损、业扩时限达标、装表接电规范化等方面,差距较大;农电营销存在线损、均价方面的问题,农电绩效管理推行远不够深入。二是电网建设工作滞后。农网建设与改造历史欠账太多,尚未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三是队伍建设上的懒散、松散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员工求知欲望不强,主动学习的氛围不浓;有些员工精神状态疲沓,自我要求不严格;有些员工缺乏进取之心,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较差;有些员工得过且过的混世度日思想严重,包括个别骨干亦是如此,“四会”能力缺乏(四会:会想、会讲、会写、会干),不想事、不谋事、成不了事,甚至还坏事,根本无法起到骨干的作用,体现不出骨干的价值。特别是还有个别党员员工,根本没有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比非党员的表现还要差。四是绩效管理存在不足。对待绩效考核的态度不够端正,绩效管理激励、约束、鞭策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在实施考评中仍存在“吃照顾、搞平衡、轮流坐庄、和稀泥”的做法。五是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氛围欠浓工作欠实。挂点班组的部门负责人并没有正确履职,督导不力,身体力行不够;班组长没有切实负责,思路不阔,办法不多,落实不够,特色不明显。有的班组将班组活动当成额外负担,“作”的成分多,应付检查的思想严重,不少工作流于形式。

今年有效工作日不到50天。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时间紧迫,压力较大,难度不小。但是只要我们戮力同心,真抓实干,以“争当第一、争当县局排头兵”的气魄去抓落实,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是一定可以完成和超额完成的,当然也是必须完成的。上周市局召开了教育培训座谈会、四季度工作会。对今年后段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对2011年全员培训工作尤其是作风建设、现场培训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初步的部署。在三位局领导针对性对冲刺工作进行布置的基础上,我结合上级要求,再从务虚的角度强调这么几点,主要是从思想上进行动员,简单概括为“两个始终、三个突出、三个切实”:

一要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客观地分析,同比,今年我局同期的工作总体情况好于往年,当前工作压力虽大,但并不会比去年更大;困难虽多,但并不会比去年更多;指标虽重,但并不会比去年更重。我们班子是中途搭建,处于一个磨合期,但去年我局的工作并不差,主要指标都达到了上级的要求,有些工作还取得了历史最好的成绩。比如省市两级认定的“无违章作业现场”个数遥居全市第一;单位季度绩效考核总得分居县局第一;农电管理几近实现“满堂红”;年度电费余额为近些年最少,等等。因此,我们对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也应该始终充满必胜的 信心。信心是力量之源,是战胜困难的根本。信心比黄金更宝贵。没有信心,信心不足,那就会自乱阵脚,一事无成。全局员工特别是骨干,要坚定必胜的信心,牢牢抓住剩下的时间,做到思想更集中、工作更集中、精力更集中,全力以赴谋求2010年全面工作的新胜利。

二要始终瞄准排头兵的目标。“争当第一、争当县局排头兵”是市局对我局工作寄予的厚望,是明确的要求。争当县局排头兵,凸现了国家电网“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过程。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争当县局排头兵,既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更应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前段时间我们分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座谈,不少班组、部门、供电所谈得比较好,认识比较高,问题分析比较透彻,措施也提得具体。希望我们各位骨干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千方百计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各部门和班组都必须将各自的工作定位在排头兵的高度,自我要求要更严一些,目标定位要更高一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化压力为动力,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

三要突出“安全第一”的地位。安全是“1”,其余工作均为“1”之后的“0”。我们说安全第一,就是一切工作都得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安全得不到保证,其他工作再好也都会化为乌有。根据市局第40次周例会的要求,12月份要封网运行,原则上不得安排生产作业。生产部门要提前谋划、统筹安排最后这段时间的生产工作。实际工作中要继续推进严抓严抓,打好安全生产保卫战,确保“三个不发生”。要切实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尤其是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突出施工作业全过程的安全管控,每一个施工作业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各项准备,包括现场查勘的细致到位、票卡的拟制、施工器械和安全工器具及材料的准备、人员力量的分配、现场作业的“五定”等等。凡有一个环节不到位,有疑问,放不了心的,宁可取消作业,也要确保安全。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必须生产周例会在全局生产活动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确保周例会安排的生产作业得到有效落实。 四要突出重点攻关的指标。从全局情况看,我们要凝神聚气,举全局之力,打一场经营指标的攻坚战。我这里强调的重点攻关指标包括:营销指标、农电指标、生产指标(同业对标)、电网建设的指标。营销与农电主要是电费回收率、线损率、售电均价等三个重点指标,这两个部门和相关班组、供电所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攻坚方案和解决措施,要将指标分解到班组(供电所)、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学会算细账。生产方面主要是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线路跳闸率以及电网运行指标。这些指标体现的是生产管理水平的问题,全局生产活动“一盘棋”既是基于安全第一提出,同时也是基于确保这些指标优秀。电网建设要根据新的要求,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任务,强化内部考核,规范管理流程,落实项目责任制,务必摆脱工作滞后的局面。

五要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市局考核我局的“三项责任制”之一,出不得半点问题。从我局的情况看,重点的岗位是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岗位,重点的人员是直接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员,重点的部门主要是经营有关的部门。从最近组织开展的“小金库”清理整治情况看,虽然我们没有明显的大的问题,但也发现了一些制度执行不严肃,管理欠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农电,由于始终存在体制不顺的因素,规范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抓实。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部门的教育和监督,组织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强化廉洁从业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着力培育广大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在全局营造“干事、干净”的廉洁文化氛围,进一步筑牢广大干部员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各级骨干要带头做到清正廉洁,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每一个员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临近年终,地方政府即将组织进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测评,我们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为荣誉而战。那一世范文网

六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站在企业科学发展的高度看,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一年多来,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做了不少工作,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队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彻底的改变。我们队伍现在最缺乏的是什么?我看最缺乏的是精气神。我们队伍里最多的是什么?我看最多的是“两蛙型”员工(井底之蛙、温水里的青蛙)。认真审视我们我们澧县电力局这个团队,虽然我们组队参加市局系统准军事化操练得到了第一名,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个团队的气质还不是朝气蓬勃、孜孜求学、激情四射。诚然我们有不少员工对工作认真负责,也有相当的奉献精神,但不可否认也有不少人还是在混日子,并且讲索取多,谈奉献少,只要是多安排点工作或多做了点工作,不是讲价钱,就是称劳累。说句实话,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的深入,各级对基层县局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我们要看到,我局对员工的要求并不比其他兄弟单位更高,我局的定员远多于其他兄弟县局,我局的工作总量并不是遥居县局之首,我局安排的一线员工并不比兄弟局少,但我局的劳动报酬并不低,我局执行劳动政策比较到位,真正做得多干得好的员工,并不是没有用荣誉和金钱来认可。为什么就有那么一些员工甚至是骨干,总是要谈待遇讲价钱呢?以我的观察,真正叫苦喊累谈价钱的,并不是年纪大的老员工,大多是较年轻的员工,也不是学历相对较高的大中专学生员工,大多是没有什么学历职称的员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