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宣传动员范文 发布时间:2012/8/8

喜迎十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纪实

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提请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的文件。会议认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党同志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让神州大地变成美好人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诞生86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稳步前行,谱写共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篇章。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和谐,就是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江苏无锡退休教师顾志恒的话朴实简单,却一语道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真谛。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和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理想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理论指导着实践,经验丰富着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带领全国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越走越稳健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破题”走向深入。

从执政理念到政府职能转变,从健全民主法制到致力改善民生,从创建和谐文化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初具规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布局已全面展开。

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到免征农业税,从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到免除上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各地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蓝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破解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停车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难题。

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十六大以来,我国制定和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加大用法制调整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力度。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完善人大制度到加强政协工作,从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到强化各方面的民主监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全面推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

“现在打工群体有上亿人,但是打工者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所作贡献仍然不相符合;物质丰富了,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仍需跟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孙恒说,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法都很好,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

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都要继续深化。专家们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百年大计,是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这首交响乐的指挥者,各类社会组织是重要参与者,应该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入手,研究政府如何进一步转型。

风高帆影疾。放眼神州大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即将召开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将稳步推进,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