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

经济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12/12/17

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第2页

上,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在解决改制企业伤残军人和军转干部多次集访问题上,**办、**办和相关部门主动为县委、政府分忧解难,忍辱负重,不厌其烦,确保了稳定;双凤区工委在指导乡镇工作上做到了管而有度、严而有序,成为全县唯一的辖区乡镇均全面完成了粮税任务的片区;古楼镇党政一班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埋头务实干事,不搞短期行为,连续三年在全县目标考评中位居前列;县林业局在去年开展的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周密组织,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并获得了省政府表彰的“绿化造林先进集体”称号。在服务经济发展上,晋城镇以服务城市建设为己任,在莲花湖开发、中学迁建、电影院小区改造等工程涉及的拆迁安置上超常付出,确保了工程的进展顺利;县经贸局精心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排忧解难,确保了工业经济较快的发展势头;县财政局去年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7000多万元,为极大缓解我县财力紧张状况立下了汗马功劳;县计划局、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在争取项目和资金上也成效显著;县委办、政府办、公安局、监察局、目标办等部门积极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外来客商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二、趋利避害,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经济工作

,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冲刺之年,也是衔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准确判断和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方面,客观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奋力赶超,缩小差距。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绝对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第一,立足看,差距仍然很大。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我县gdp总量约占全市的8%,为顺庆、南部的30%,列全市末位。产业结构比呈现“一三二”的分布,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市、全省5.5和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低于全市、全省3.1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低出全市、全省2.4和3.7个百分点,这种低水平的产业结构表明了我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尚未打破,工业的“短腿”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城市带动经济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到财政这张“晴雨表”上,表现为财力增长主要依靠上级补助和转移支付,自身财源成长缓慢,“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二是微观经济管理仍较薄弱。一方面县上挤出大量财力偿还各类历史债务,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和县级部门隐形债务却在增加;一方面因资金短缺致使部分项目停工、资产闲置,另一方面却还有6个亿元的资金在银行闲置;一方面财政资金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挥霍浪费、相互攀比、讲求派场等问题却仍突出;一方面县委、政府不惜血本大力招商引资,另一方面破坏投资环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三是干部观念和作风仍有差距。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滞后,以市场化配置资源和依法办事的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有的抓经济发展的精力不集中,喊得多、干得少,讲得多、落实少;有的不能正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避重就轻,回避矛盾,工作波澜不惊,死水一潭,没有起色。

第二,跳出看,形势咄咄逼人。从全国形势看,在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激励下,全国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各地加快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东部大发展、中部大掘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不进则退、不争则慢、不追则衰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从市内来看,刚刚结束的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把南充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各县市区凭借自身的优势,掀起了又一轮新跨越、新发展的狂澜。市辖三区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阆中有独特的古城资源,仪陇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南部、蓬安有嘉陵江梯级开发等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而我县既不是老少边穷地区,又不是国贫县,发展的优势不明显,竞争的态势很逼人,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

第三,面向未来看,任务异常艰巨。今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gdp要保持17%以上的增长速度;要实现县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翻三番”发展目标的第一步,年均递增速度要达到17.3%,形势逼人,任务压人。

另一方面,现实条件具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有机遇。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强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支持,省市也将全部免征农业税,不仅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还可以争取上级更多更大的支持。沿海地区要素制约趋紧,国内外产业向西部梯队转移进程加快,为我们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加快,我县可以更多地承接市区、服务市区,接受南充的辐射和带动。二是加快发展有基础。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一批传统产业逐步换代升级,一批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批名优产品不断扩大规模,一批工业企业正在发展壮大,整体经济综合势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坚持大力消化改革发展中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偿还巨额历史债务,理顺经济社会秩序,增强了群众对各项改革的承受能力,县域经济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加快发展有动力。当前全县上下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的热情和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必须顺时应势,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首要前提,作为摆在各级党政和全县人民面前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根据以上对形势的把握和判断,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抓住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牢牢把握“统筹城乡、量质并重、效益优先、有保有压、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做好两篇文章(融入市区、服务市区)、开展三大活动(管理提升年、招商突破年、矛盾化解年),突出四大重点(工业发展、结构调整、经营城市、改革开放),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发展目标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6亿元,增长14%;农业总产值达到16.2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4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7亿元,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00万元,同口径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新增城市就业岗位33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把优势做强,扩大工业规模。以把建成南充“工业快速增长区”为目标,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培育资源、增大投入、重点扶持、深化改革等方面狠抓落实,力争全年规模内工业入库税收突破万元。一是深化改制盘活一批。启动“三年彻底改制工程”,全面展开15户企业的产权改革工作,力争年内实现“两了断一退出”。将企业改制与盘活存量资产相结合,盘活县绸厂、锦缎厂、糖果厂、氮肥厂、农机厂等企业;督促跃华印业、新红旗履行协议,盘活印刷厂和仁和鞭炮厂;抓住南泰集团对外扩张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多扶丝厂、绸厂等镇属企业改革,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拓展集中区培植一批。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配套功能、形成聚效”的办法,打通天宝路,连接塑料厂至橡胶坝,形成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现有入园企业,支持盛兴公司与汉信公司联营合作,兼并县农机厂,扩大生产规模,完成铁塔订单任务;帮助万兴塑化扩股融资,吸纳民间资本,收购塑料厂下厂区,抓住中央帮扶仪陇急需大批塑料管材等机遇,抢占市场,做大塑化产业;承接沿海工业的梯度转移,积极招商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三是政策扶持壮大一批。预算600万工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民间资金向企业资本转化;深化电力、天然气管理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企业供地、规费征收、配套项目、优化服务等方面扶持李子园征地扩厂,建设利乐包装生产线,做大乳业经济;支持光大建成10万吨饲料生产线,新增销售收入万元;协助天薪搞好蚕桑基地建设,再上四组粗丝生产线,提高蚕茧生产加工能力;落实上风迁建工程,打造西南最大风机制造基地;争取盛兴电器、关文鞭炮、顺发大米、宏发塑料进入统计口径,壮大规模工业总量。

(二)把特色做大,调整产业结构。以把建成南充“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区”为方向,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抓农业,制订《县农业中长远发展规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持之以恒地推进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创税农业的转变。一是落实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争创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全市有机食品基地为契机,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大力实施粮食丰收工程,精心打造国道212沿线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带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优质粮油35万亩,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的粮食生产样板。依托广丰公司和日月高新开发公司,以多扶、晋城、常林、复安、观音等乡镇为中心,打造南充有机食品基地。二是分区发展,做大特色产业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以“六业经济”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稳步发展乳业经济,推进以李子园牧场建设为重点的奶牛小区建设,新发展优质奶牛300头;推进中农合创项目实施,建成ly母猪繁育中心,发展dly生猪小区75个,认养母猪1500头;推进“百里优质蚕桑长廊”建设,狠抓嫁接改良,连线成片发展仁和、青狮、双洛、罐垭的蚕桑产业,继续保持蚕业在省市领先地位;大力实施东桃西橙工程,在义兴、凤和等乡镇扩种西凤脐橙1万亩,嫁接改良1万亩,带动以古楼为中心的周边乡镇成片扩种充国香桃1万亩;加强已建成麻竹基地的管护,逐步扩大种植范围,促成天盛、天彩公司新建加工厂,推动竹业产业化进程;发挥国家级辣椒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千方百计引进辣椒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优质辣椒10万亩,总产鲜椒15万吨。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争创全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在北京等地建立劳务开发公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