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稿
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稿第2页
。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着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四是市场营销能力要有大提升。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等新型农产品营销取得突破。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做大特色产业规模,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要在实现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银杏、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以及区域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规模。要因地制宜,发展桔子、枇杷、樱桃、石榴等区域性、独一性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白龙江、白水江川坝河谷地带要建成万元田示范区,西汉水流域要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腰带和新的增长点,嘉陵江流域要建成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区,礼县下四区、武都洛塘片、康县大南峪、寺台片、西和县晒经片、徽成盆地等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通过几年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二)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既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盼望。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把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已经建成的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的优惠,帮助企业解决土地征用、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联合经营、实施兼并等多种方式,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真正建立一批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全国经济转型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陇南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经签订协议合同和正在建设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服务,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建设速度,力争新建成不少于20个龙头企业。三是在主导产业实现突破。要针对我市目前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抓领导和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着力打造陇南农特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打造知名品牌是提高特色产业效益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明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不少于50项。到2012年,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占种植总规模的5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30%、10%和5%以上,特色优势中药材都要实现gap认证。其次要抓好品牌建设。目前,我市仅有4个甘肃名牌产品,还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许多农产品因为没有品牌和商标不能进入超市,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省内省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用知名品牌打天下,闯市场,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进一步培育完善流通体系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大市场建设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畅通销售渠道,把更多的农特产品销出去,确保农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丰厚的收益。要办好已有的农产品专业批零市场,优化内外结构,提升水平,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要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一些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批发市场。要着力培养扩大农产品购销队伍,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他们引领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要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要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节会,寻求合作,宣传和推介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今年的冬季露地蔬菜博览会和油橄榄展示会,要在兰州如期举办,形式上展销结合,以销为主,探索建立长久的供销合作关系。通过节会的举办和参与,把陇南的农特产品推向全省,推向全国。
(五)努力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科技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效益的有力保证。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合作,应用好他们的成功技术和措施。要办好特色产业研究院,整合科研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顾问,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努力实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村村都有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每个产业都有一批科技骨干,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和后劲。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陇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抓特色产业就是抓增收,就是抓“三农”,就是抓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的一把手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促,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进行面对面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乡镇是发展特色产业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工作推动者,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优势劣势,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乡村两级干部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要勤于学习,躬身实践,努力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行家里手,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发展特色产业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责任到部门到人,实行一年一次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一年一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政策。要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三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部门要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建设能够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舆论环境;政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统战部门要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民族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政府各部门、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大合力。
(二)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要紧紧抓住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的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特色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有更多更大的投入,市县两级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吸引多元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转化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用好政策,减化手续,激发活力,逐步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要落实中央支持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机构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稳定队伍,理顺关系,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建立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特色产业的品质。
(四)创新体制机制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全市现有的1100多万亩集体林地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政策规章,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培养一支农村经营人才、乡土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同志们,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认准了的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