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合力攻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11/19

坚定信心合力攻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定信心合力攻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长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部署,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攻坚破难,全面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这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的实施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正确认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目标,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县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县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三农”工作的统领,也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正确认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方向和实施步骤。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基础较好,机遇难得,任务艰巨。

从现有基础看,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在农村全面实行了税费改革、粮食直补等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措施,使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一是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和平生姜厂亩生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西联和老洲公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平牌”等建设全面展开,涌现“东河”牌河蟹、“西联”牌鸡蛋等注册商标二十个;养殖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个,畜禽业规模养殖比例达%,水产品名特优养殖面达%。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带动农户万余户;行业协会已达家。全县劳务输出已达.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多元,非农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民获得国家各类补助逐年增加,仅就获得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资金多万元。以上充分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已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农民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居住条件明显好转,室内卫生及其他配套设施和条件不断改善。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县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观。农户家用电器设备大幅度增长,生活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崩江岸线治理、乡镇集体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一批集镇建设。一些中心村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路网基本形成,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广播电视覆盖率、电话普及率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工程全面实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已全面实施,多层次的农村特困群体救助工作逐步建立,村风民风得到净化,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在农村形成气候。这些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从发展机遇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恰逢其时,环境好,动力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目标,也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到来,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一是中央和省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以及“三个高于”、“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的新政策。同时,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主要体现在支持农业农村。近期,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郭金龙同志明确指出公共财政要扩大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是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今年开始,要确保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每年都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尤其要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为推进这些措施的落实,省里今年将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继续实施“”强龙工程,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二是铜陵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委、市政府在正确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市经济社会新变化,在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作出了把铜陵建成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决策,并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五大战略”之一,通过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乡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已逐步融为一体,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随着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机制壁垒的破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加速实现一体化,这正是铜陵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所在。铜陵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已初步具备。为农业和农村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支持铜陵县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农排水电费的合理分担机制,全市养老保险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逐步建立,今后,随着统筹城乡战略的深入推进,市里必将会对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目前,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重氛围已经形成,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大农民要求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享受城市文明和改革成果,早日摆脱农村落后面貌的呼声日益强烈,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实践有典型、有经验,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使新农村建设出成效。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可以说,当前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基础较好、群众积极、发展加快的良好势头。但是,这些变化还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局部的。与发达地区相比,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同保证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宽,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种植业收入仍然是构成农民收入的主体,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狭窄。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吃掉了农民的部分收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多数农民对标准化种养技术掌握应用能力低,技术到位率低。很多农民缺乏非农产业技能,已转移的劳动力大多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农机力量不足,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还比较低,农业标准化到位率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还不高。三是农村公共设施落还很后,农民生存环境亟待改善。由于缺乏稳定的投入,水、电、路等设施不配套,资源浪费,共享性差;农民住房空间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仿效现象十分突出,土地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村庄建设布局凌乱,管理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屋里似宾馆、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进村道路和巷道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生活垃圾、废弃物和杂物随处可见,大量卫生死角蚊蝇孳生、鼠害严重,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后,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依然突出。由于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偏少,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仍然十分低下。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制度仍然制约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影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广泛动员全县方方面面的力量,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力争通过-年的努力,把全县农村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二、突出工作重点,以强有力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要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要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