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的机制选人用人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2/8/9

用好的机制选人用人第2页

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我以为,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应以“三化”为重点:

一是组织部干部职业化。选拔干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干部终身为之奉献。为了事业的需要,为保证程序的公正,组织部门的同志应努力职业化、专业化。“切蛋糕”的人通常不得分“蛋糕”,至少不得先分“蛋糕”。组织部的干部,一般不要交流或下派到某地区、某部门去担任职务,而应通过从优安排其职级,厚待其待遇,来稳定和巩固专司选人用人职责的队伍,避免选人用人上出现“进了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这一程序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二是选人用人动态化。组织部的同志时常说,选准人难,用好人更难。此话不无道理。但只要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的选人用人通常是静态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这种静态的、“一次性”的要求和标准,无疑大大增加了选人用人的工作难度。其实,选准人和用好人都只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所谓“准”与“好”,应当而且也必须是动态的、是经常性的。因为,昔时能者,今日未必能;当年优者,来年未必优。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新世纪,各领风骚数百年早已成为历史,能保持优势数年或数十年已非常不易。如果在“准”与“好”上过分苛求和限定,不仅“不拘一格降人才”难以做到,而且“平庸者尽得优势”当属必然。古人都明白:“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中央政府要有效地控制地方,保证政令能够得以迅速施行,必须实行选人用人的动态化——“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只要突破“一选定终身,一用定终身”的格局,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可进可退”,所谓的“难”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动态化而非静态化的选人用人,不仅能做到“能吏寻常见”,而且能实现“公廉不再难”。

三是选人用人制度化。用人腐败之所以成为最大的腐败,其一,选人用人的随意性太大,且透明度太低,暗箱操作的机会太多;其二,给所用之人(主要是一把手)的权力太大,权力的含金量太重,且监督不力,制约不足。这两条概括出自我们选人用人的制度缺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成为选用干部的基本方式;“等级授职制”而非选举制,成为任用干部的基本方法;高度机密,暗箱操作,成为干部工作的基本特点。要把中央提出的“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因为“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的制度化之路,既是防止用人腐败、克服“任人唯亲”的有效措施,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选人用人问题的关键。

我以为,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应当成为上述“三个入手”中的首选方案。要通过认真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坚决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一是中央确定的有关干部人事制度要坚决执行;二是各地经过改革试点已经成熟了的经验要尽快形成制度,积极推广;三是还不成熟的改革试点要继续探索、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四是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尽快拓宽视野,寻找思路,抓紧试点。通过努力,尽快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有利于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科学机制。

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随着“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不断扩大,我们就能依靠制度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有了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我们就能“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就能“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就能“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