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镇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6/12
县镇村党支部书记
生命没有轮回,他走了。而在他倒下的土地上正高高立着一座丰碑,无言地向世间诉说和昭示着一种永恒。
县镇石碧村是一块神圣而又光荣的红色土地,这里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而且还是名贯中华的红军苏区,在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诞生过90多个革命英烈,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仍述说那峰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血与火的历史,壮烈地翻了过去。在70年代这里也滋养了谷文昌这样的下放好干部,而今在这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又涌现出一个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奋发进取,为推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共产党员。他就是县镇石碧村党支部书记。
然而不幸来得太早,太早,以致在泪水夺眶而出之后,热爱他、敬重他的人们仍然不肯相信这一残酷得远远超出承受力的事实——10月23日,他在村水泥路铺设工地指挥施工时,被一辆突然失控的施工车撞伤,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8岁。
那天中午,在县镇石碧村通往桃金村乡村水泥公路建设现场。一辆满载钢模的施工车费劲地爬坡,驶到了拐弯处。此时的忙着指挥车辆:“过、过,小心,这里有围墙,好……”“好”字还未说完,施工车突然失去控制,向右一歪,重重地撞击在他的身上。“仁和!”站在家门口的村民张庆明,大叫着跑了过来。
张庆明与住在附近的孤寡老人张国道一起扶着仁和到了自己家门口,赶紧端来开水。看着仁和骤然变色的脸庞,张庆明迅速推出摩托车要载他上医院。
执意不肯,说:“没事,只是头有点晕。再干会儿,路快修好了……”
张庆明坚持载前往医院。
到了医院门口,还是重复着最后一句话:“我没事,没关系。只是头有点晕……”
然而,20分钟后,因肝脾破裂,导致内脏大出血,他永远停止了呼吸。
半小时前,他的妻子到工地叫过他,此时正等着他回家吃饭。
村主任张清福赶到医院,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他哽咽着说:“前不久镇里组织村支书去外地考察,本应随队,但他得到一位热心人的许诺,说要是在规定的工期前建好公路,将得到3万元捐款。为此,他留了下来抓紧组织施工。”噩耗传出,在客家祖地,东华山下,西溪河畔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男女老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恸之中,在的悼念会上,四面八方赶来为送葬的群众汇成了一支千人的送别大军,全村的村民扶老携幼,泪飞如雨,为他送葬......送别,客家祖地,从来没有为一位平凡的人物这样悲恸过,伤痛过,泪水,汇入了清清的西溪河,巨大的悲痛撕裂着石碧村干部群众的心,人们肝肠寸断,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支书,好党员,好楷模而感到悲痛。
去世后,73岁的老党员张耀达全程守护着他的灵堂。的骨灰盒在家族香火厅停放的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上百群众自发前来拜祭他,为他上一炷香,磕三个头,在他的灵前,村里15个老党员泣不成声。人们以不同的形式一起来悼念,缅怀……金杯、银杯、万千奖杯,不如老百姓的声声口碑;金奖、银奖、万千奖项,不如老百姓的声声颂扬,以自己的点点滴滴,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三个多月来,好支书的事迹传遍了这片红土地。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同志学习,还组织了报告团,宣讲的先进事迹,人更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的哀思与怀念。1月2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全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盛赞了这一典型,1月28日,中共三明市委作出追授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并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向学习。2月2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又到县镇石碧村亲切慰问同志的亲属,并指出同志用自己实实在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政绩、实实在在的示范、实实在在的带动,展示了我们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他如一团火,燃烧了自己,给他人带来了温暖,因为,在的人生天平上,党的事业重于生命。
“舍小家、顾大家”。这是对人生的态度。担任村支书以后,他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为集体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富裕,倾尽心血,耗尽精力。的生命不算太长,却留下了坚实的人生足迹。始终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实践党的宗旨,履行自己的职责,谱写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篇章。
石碧村是客家祖居地,出闽入赣的“门户”。1992年,从镇计生队队长职位,调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年,他26岁。如何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如何在海内外客家乡亲面前树立的形象?如何对得起组织的信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村两委会上,的话掷地有声:“我们不能丢客家祖地的脸,不能辜负组织,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先从整治门面开始:石碧村原先没有农贸市场,四方八邻乡亲们沿着国道设圩场,每逢圩日,交通严重堵塞,行人怨声载道。请市里的专家,编制了《石碧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他带领村两委着手实施主街道拓宽改造、小区建设和客家边贸市场建设。如今,长1000米、宽30米的石碧村主街道、商住合一的108户的农民新村、几千平方米的农民广场均已初具规模。
镇是全省有名的水土流失区,古民谣“禾口淮土,荒山秃土”中的“禾口”就是如今的。石碧村1658亩耕地全是“望天田”。带领干群念起“致富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搞农业综合开发。几年间,村里共新修机耕路5条计3.5公里,新筑排洪沟800米,铺设“u”型槽3.4公里,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原本只能收两三百公斤粮食的田地,如今能收四五百公斤。
根据适于种烤烟和糯稻的特点,发动群众建立了1000亩优质烤烟和糯稻基地,并打出了品牌。如今烤烟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糯稻基地成为福州亚亨、厦门银鹭、沙县麦丹等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还引导村民投资兴办两家粮食加工企业、一家机砖厂、一个加油站,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由1992年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700元,村集体收入也一改过去负债累累状况,增加到七八万元。
在担任村支书的10多年时间里,石碧村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各村前列,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和,石碧村被省政府确立为“村级建设达标示范村”;村党支部和连续8年分别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支部还两次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9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石碧村,关于的故事像四季花一般美丽地盛开,在他心目中,爱,不只代表着奉献,更透出一份坚如磐石般的责任。
当支书,一颗心牵挂着村里的困难群众。
老党员张耀达的家与的家仅一田之隔,他是看着仁和长大的,说起仁和,老人泣不成声。
张耀达说:仁和是个苦孩子,四岁丧母。当学生时,他周末回家都要上山砍柴,然后步行30里路去学校。他对人热情,无论谁家有事请他帮忙,他都是“好”字当头。当了支书后,他更是为村民操碎了心。张耀达妻子残疾,儿子患精神病,每年到了双抢季节,都组织村里的劳动力来帮助他家。担心张耀达家生活困难,路上遇见,常30、50元的塞进张耀达的腰包;担心张耀达夫妇无力挑谷子去加工,花800多元给买来了一台小型家用碾米机。,张耀达孙子考进龙岩电子工程学院,主动借给他家2500元做学费。,张耀达孙女考上福州音乐学院,又主动送来300元。
“对老人很关心,虽然村里困难,可在重阳节时,仍会给老人送礼品,他身上有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啊……”张耀达边落泪边说。
村民张启财1989年因肺癌病故,妻子在田间喷洒农药杀虫时,不幸中毒身亡,6岁女儿张雪金和4岁儿子张银根成了孤儿。张启财的弟弟张天光既要供养老母又要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过日子本已艰难,哥嫂去世后又将一对孤儿接到家里,生活更是拮据。
四个孩子转眼都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可急坏了张天光。那是1992年,刚上任,了解到张天光家中的困难,就主动到小学请求减免张雪金和张银根两兄妹的部分学费,以后每年学校注册时,都专门为他俩跑一次学校。
平时还特别关心两兄妹的学习进展,隔三差五地给他们买一些文具,偶尔还给30、50元生活费,过年各送一套新衣服。张银根很能读书,考取了北京工业机械学院,又悄悄从自家存折里取出2600元给孩子做学费。
张天光说,这十几年下来,差不多资助了两个孩子近万元的生活费和学费,“没有张书记,孩子做梦也别想上大学”。
提起,当了13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河春老人告诉记者,石碧村有个农灌水渠,位置高,一下大雨,渠水就溢到街上。1997年农历五月初五,天降暴雨,渠水暴涨,迅速淹没了街道及街两旁的民房。张河春家地势比较低,又位于前排第一家,洪水来袭,首当其冲。此时,家家户户都忙着排淹进自家的水,谁也没空前来帮忙。眼看土墙被泡得快塌了,张河春忧心如焚。这一幕刚好被前来巡查水情的发现,他迅即把雨伞丢在一边,大声对张河春说:“我来顶门板,你赶快再去找些塑料布和门板来!”“多亏他帮忙,不然我家房子就完蛋了。我家房子一倒,连在一起的10多家房子都要跟着倒。”张河春说。
这次洪水事件后,结合村里主街道的改造,提议把老房子进行重新规划,拆旧更新。不到一年时间,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房子和街道地基被垫高了1米多,村民们再也不忘初心洪水了。
的心里,装满了别人,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从小由长自己14岁的二哥张仁勇抚养大,兄弟俩感情深厚。
1997年端午节那场洪水,张仁勇承包的村砖厂损失了2万余元,他专门请弟弟和村主任、文书等人来查看砖厂的灾情,希望减免些本年度的承包费,但被拒绝了。过了几天,张仁勇又到弟弟家:“我受灾这么严重,村里就不能研究一下,哪怕是减免500元?”却说:“合同里并没写这种情况下有补偿,一切要按规定办。”张仁勇愤愤地甩下一句话:“难怪你越当越穷!”
张仁勇的话没错,四兄弟中,三个哥哥早就建了新房,只有还住在父母1949年建的老房子里。
在村北,有一排一字摆开的房屋,两旁是新房,墙面上贴着瓷砖。中间是陈旧的土木结构房,这就是的家。走进屋里,只见泥巴地凹凸不平,简易的木板床上铺着破旧的被子,由于漏雨,四堵泥墙斑驳陆离。家里最时新的家具,全是1987年结婚时购置的,一个橱柜,一架旧缝纫机,一台30厘米(12英寸)黑白电视。灶台还是农村烧柴木的“大家伙”,的妻子最大的心愿是能买台燃气灶,可说烧火用烟杆,可省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