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站长典型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3/5/31
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站长典型事迹材料
1999年3月,从部队转业到市区民政局,7月从局机关调到救助管理站任站长,当时,救助站各方面条件较差,办公设施简陋,而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兼有城市创建任务,更是责任重大。凭借在部队练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迎难而上,让他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特殊弱势群体服务的使命。
迎难而上,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着市的快速发展,鼎城区镇紧邻市区,四通八达,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救助人数猛增。而站内仅有两名工作人员,不仅要担负日常工作的救助任务,还要担负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任务。刚到救助管理站,就逢市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救助管理站担负着镇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精神病和智障人员的救助任务,并保证无人在城区流浪乞讨,他不顾病痛(椎间盘突出),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就带领工作人员在镇城区实行主动巡回救助。特别是夏天,有时最高温度达38度,冒着高温酷暑步行,就象在蒸笼里一样,经常是大清早出来,晚上10点钟左右才能下班回家,可以说是两头见星星,连续6个月星期六、星期天都没有休息。在他的影响下,工作人员都跟着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他辛勤的汗水没有白费,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终于取得成功,年底被评为全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先进个人,多次受到领导的嘉奖和群众的好评。
善待救助对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对待救助对象,就象对待家里的亲人一样,总是给他们温暖和照顾,经常对工作人员说这些人很可怜,要善待他们。记得3月的一天,和工作人员一起在大街上实行主动巡回救助,看见一位衣衫滥履的老人躺在桥南市场东大门,凭着他丰富的工作经验,一看便知是靠流浪乞讨为生的流浪老汉,此时已晕倒在路边,他招呼着赶紧送到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经过三个小时的救治,老人终于苏醒过来了,一问才知,老人叫,81岁,是蒿子港镇幸福村人,在外流浪有30多年了,没有户口,是残疾人,手脚都不方便,由于老人的户口没有了,在家乡又没有亲人,他就让老人在救助站住了两个多月,期间,他每天为老人端茶送水,洗衣服,附近的人经常说他比照顾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老人被接走时,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除夕的一天,晚上11点多“110”送来一位蓬头垢面的小女孩,由于值班员春节请假,二话不说就把小女孩带回了自己的家,要妻子帮他洗澡、换衣服,第二天又带着小女孩上街买衣服、玩耍,对待小女孩就象对待自己亲生的一样。几天后,家住在桃源的父母来救助站接她时,小女孩都哭着不想走,要和曹伯伯在一起。
这样的感人的事例还很多,经常是节假日或半夜三更送救助对象来救助站,都毫无怨言,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着。另外他还救助了一位贵州小女孩读书。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待自己要求甚严,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时,那么炎热的天气,连矿泉水都舍不得喝,有时工作忙,误餐了,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还经常告诫工作人员,要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大手大脚。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站里的基础设施已大大改善,正是由于他的公平、公正、为人正派,讲求诚信和始终如一的廉洁奉公精神,使他赢得了领导和上级的好评,由于工作突出,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