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汇编材料

事迹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1/5/26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汇编材料第3页

hellip;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女儿不愿意了,他说是不是捡果核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您就会看到杨善州拾来的果核正长成一片美丽的果树。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健康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nayishi.com在值班室……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的油毛毡房生活,导致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但他无怨无悔。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现在的乡镇)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杨善洲在绿化大亮山的创业中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有房子住,他边造林边修建几间油毛毡房,因陋就简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没有肥料,他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还好,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他,恢复得不错,不久之后他又毅然回到了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功夫不忘初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心血化作阵阵绿涛。他和林场职工20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占地8万亩的林海,金山银岭育栋梁,郁郁葱葱林茂盛。还发展水果300多亩,茶园700多亩,保护水源316处,修建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7幢,林场职工发展到40多人。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办水果基地、红砖场、茶叶初制所等,为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使林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水,道路畅通,简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

林场已修通道路25公里,出资帮助8个村通了电,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更可喜的是树一天天长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进了百姓家,许多家还看上了电视,购置了摩托车、农用车,建起了新房。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该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山的灵性也开始显现,溪水潺潺,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也靠山、吃山、用山、爱山、养山、护山,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够解决烧柴问题,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源源不断销往山外,钱袋子日臻鼓起了,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丰衣足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无穷的美丽画卷……名副其实使当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在大亮山,他常常独自走到高处,无言地凝视着正在生长的大片美丽的绿色。他的身影与此时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时您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棵树。他选择了大亮山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炼。

面对价值1亿多元的林木,杨善洲淡淡一笑说:“我为的不是钱,我上山种树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图的是家乡变绿、百姓得利、国家受益,个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杨善洲种下的是树,生长的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快乐着百姓的快乐和幸福着百姓的幸福的高尚情操。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的人为播绿神州、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民而奋力前行。

在所有的树种里,杨善洲最爱雪松,地委大院里种雪松、油毛毡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很多年前,他就立下遗嘱,死后不土葬,要将骨灰撒到清平洞前和大亮山的部分雪松下。他常对林场的职工说:“等您们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吧!”

这就是这位人格像雪松一样高洁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二、对待人民如父母,两袖清风勤服务

杨善洲常说,处身立世须有一腔正气,报国为民应无半点私心。

12月,杨善洲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后,施甸县委、县政府要奖给他10万元酬金,但他坚辞不纳。这只是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人生准则,艰苦朴素很俭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尘不染泥中藉,两袖清风水上花,无瑕人品清如玉,对待人民如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nayishi.com满腔热忱为人民。他曾说过,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人民币”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他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他把享受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具有永远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人格魅力。

这位石匠出身的农民,后来虽然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但在世俗人的眼里,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与他自身所处的“高级”地位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他穿着农民的服装走上地委书记的位置,仍保持淳朴的本色。他脸色黧黑,双手粗糙,身穿蓝色卡几布中山装。或许没有一个陌生人在看到他之后会想到,他竟然是一位地位不低的高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戴着竹叶帽或蓝色布帽、穿着草鞋的地委领导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有一次,他自己下乡,找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哪里。乡秘书见他脚穿草鞋,头戴竹叶帽,以为他是一位老农,随便打发他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着急,不气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了许多听汇报时听不到的真实情况。这种着装虽然令人诧异,但在他所处的特殊年代却惊奇地表现出这位中国农民对自己出身的尊重,也同时使他与其曾经走出乡村时的那些父老乡亲的距离保持住了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可贵的是,他的这种“朴素”,不是一种有意的“作秀”,而是一个高级干部与当时的中国农民同甘共苦所表现出来的本来形象。他说过的一句话,至今听来还叫人觉得意味深长:当时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雨季,家里来信说,房子漏雨、已经难以居住,叫他无论如何要想点办法寄点钱回去帮助家里修修房子……杨善洲翻遍了自己办公室及住房里所有的箱箱柜柜,都无法找到一张有钱的“存折”。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寄回去,并认真地向家里写了一封信:我实在是没有钱,这一点可以由秘书作证;房子漏雨,人难居住,也确实很困难,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漏下的雨水,或者是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的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别以为我有钱,即使有了钱,也不能搞特殊化,这一点请您们予以理解……

1995年,杨善洲早已退休并到大亮山为国家植树造林去了,家里再次为盖房子的事发愁,同时也是为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不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五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了,但这五万元的债怎么还?为此,他的老伴张玉珍专门找到了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老伴说:几十年就攒了这么点钱?9600元,能还五万?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这个已入末年的老人那无奈而真诚的态度,老伴含着泪水回老家去了。为了不拖累儿女,杨善洲决定卖房。刚刚盖起的房子,家人还没入住,便很快被卖出去了。这个很少进城、长期生活在农村老家的地委书记的妻子,又一次泪水满面地抽泣起来:我理解他,他虽然当了30多年的大官,但身上确实没有钱,这是我知道的;他连家都顾不来,还能有什么钱?

作为一个地委书记,与一般人相比,他的工资并不低。那么他的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在施甸基层工作过的一些乡镇干部反映:这个人用钱手很“散”,乐善好施,到了哪个村听说有人生活困难,就安排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干部:先用我的工资去买点粮食或被子一类的东西,帮助困难户渡过难关;哪个生产队没有买籽种的钱,他立即拿出钱叫秘书去买种子……另据大亮山林场职工介绍,杨善洲具有菩萨心肠,退休之后,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对于奖金,要么婉言谢绝,要么他就把钱用在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上。从中可以找到杨善洲为什么老是“穷困”的原因: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他真正的家里还能有多少呢?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个为官一方的官员,所做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要问民众,不是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吗?“大事”、“小事”成功的标准,其最后鉴定、评判的权力应该是百姓。1986年6月,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一个名叫杨春兰老人的申诉:他因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说是杨春兰偷了他家的猪,有关部门立即将杨卖的猪送还给这家人,并罚他赔80元钱。杨春兰老人是一个靠买卖为业的农民,从来没有偷窃行为,他喊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知道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定期报告他本人。工作组与**办的人立即着手深入调查。终于水落石出:杨春兰所卖的猪nayishi.com是别人偷来转卖给他的,杨春兰对此毫不知情,他平时并没有任何偷窃行为。最后由地委一位领导专门组织调查组与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