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阳光体育先进县事迹申报材料
事迹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6/5/11
区阳光体育先进县事迹申报材料
重普及抓提高创新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市区阳光体育先进县(区)推荐材料
市区建于1990年,是城区东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宝大熊猫的城市家园,有着“精华”的美誉。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体育运动传统,是世界网球冠军晏紫、国家足球队原队长马明宇等众多体育名星梦想起航的地方。区现有中小学45所,学生8万余人,有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所,区政府命名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19所。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重普及、促规范、抓提高、铸特色,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形成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大格局。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扎实推进
(一)统筹谋划,高点定位。
为切实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打造学校体育精品和特色,区出台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全区中小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一小时体育锻炼进行了整体部署和统筹安排。要求学校在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中小学生一小时特色锻炼项目,全面参与,整体推进,逐步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
(二)强化领导,齐抓共管。
在区委、区政府统筹领导下,区建立了体育卫生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统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推进,确保学校体育教育“八保证八落实”,即:保证学校体育课课时开齐开足到位落实;保证体育教师配齐配足到位落实;保证教师培训力度到位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质量和效果到位落实;保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设施配备到位落实;保证课外、校外体育培训及培训时间、培训人员到位落实;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发展规划健全落实保证体育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到位落实;检查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到位落实。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区十分重视体卫工作,切实保障专项经费的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同步增长。近年来,区用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教学器材添置的经费达5000多万元,每年用于开展体育、卫生工作的经费就达200多万元。目前,全区各中小学校校都有塑胶操场,配齐配足了体育卫生器材。
二、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一)创新工作机制。
为激发体育教育活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运作的体卫社团发展模式,成立了“区学生体育、卫生协会”,加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与政府的联系,开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同时建立了由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体育卫生工作专家顾问团,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的规划、指导、考核与评估。
(二)完善督导机制。
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齐开足体育健康教育课时、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三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每天一小时锻炼、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等纳入目标管理,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制定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评估细则和标准,每学年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引导、推动全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深入持续推进。
(三)优化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培训,拓展视野。定期对学校体育教师、安全卫生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派遣体育教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实施策略。二是资源共享,均衡发展。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培养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阳光体育活动中,积极提倡和推行专兼结合、跨学科指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一师多校、资源共享的格局。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脱颖而出,其中电子科大附小的钟端老师入选国家垒球亚运集训队。
(四)实施激励机制。
一是将体育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业绩、教师教学质量、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创优争先的重要依据;二是进行三年一次的体育特色学校评选,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度目标考核,开创了全省以区政府名义对区内体育特色学校命名表彰的先河;三是设立学校体育、卫生专项奖励基金,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改革竞赛机制。
区对学校体育竞赛进行大胆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竞赛以金牌为主,少数人参与的局面,重点把锻炼价值大、活动易开展、参与人数多的项目纳入竞赛,把竞赛重心转向“健康第一”、重在参与、面向全体。
三、努力实践,全面普及,推动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一)实施“2+1”,体育特色项目全区普及。
从开始,区在加强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普及武术、短式网球、国际象棋,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创编了武术操、健身操、心育操等,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特色项目区域全覆盖。如今,全区体育特色项目普及率达100%,实施面达100%。全区形成了“人人学网球,人人练网球,人人学象棋,人人会象棋”和“千人棋枰共竞技、万人同打一套拳”的局面。目前,区武术教育经验已推荐上报教育部,区也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网球教育示范区。
(二)创新大课间,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区各校立足校情和季节、气候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编了大课间特色体育项目,做实分组活动,做实回归整理,做实自由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大课间的效益,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局面。在创编大课间活动项目中,一线教师们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结合,规范化与趣味性结合,体育与艺术结合,使大课间活动既深受学生喜爱、易于开展,又真正起到锻炼的作用。
目前,区所有中小学均每天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效地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5月,四川省阳光体育运动现场推进会在区召开。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在观看区阳光体育暨艺术教育的成果后,欣然批示——“区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请省教育厅总结推广区政府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省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经《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报道后,全国各地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三)多方共建,安全卫生工作成绩显著。
一是医校共建,校校有了保健教师。区政府出台政策,为中小学配备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开展“医校共建”,依托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控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及时解决和处理学校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确保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二是杜绝隐患,校园有了执法卫士。教育局与执法局合作,成立了区校园安全巡逻大队,加强对校园周边治安和卫生环境的管理,杜绝安全隐患进入校园,参与应急处理,建立绿色生命通道,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三是科学规范,安全卫生有了保障。规范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建立卫生管理督查制度,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纳入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实施“光明工程”,对教室光源、黑板朝向、桌椅高低等进行科学设置,切实保护学生的“心灵窗户”。
(四)社会反响,学生身心素质明显增强。
区始终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毕业年级体育考试作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重点,每年推出新举措,每年都有新亮点。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与西南大学深度合作,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心育工程”,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达98%以上,中考体测成绩逐年攀升,高三体考成绩连年稳居全市第一。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胃口好了,个头高了,更加开朗活泼了。
(五)体育科研,加速学校体育卫生发展。
区“十五”、“十一五”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规划课题《体育与健康课评价实验研究》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体育与健康课评价实验研究》成果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专家鉴定为“填补了国内体育科研空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推广使用价值”,并获得教育部体育科研一等奖,《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手册》一书被列入教育部学生图书室用书和四川省教育厅学生用书推荐目录。目前,在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应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软件,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纳入监测视野,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欣喜地看到:区作为市第一个素质教育示范区,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精神,阳光体育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蓬勃发展。我们也满心期待着:区继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更多成功的范例,为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更多鲜活的经验。